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7/10/20 9:21:00 来源:新华网 阅读数:
发展养殖业是不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愿望。然而,由于身体、劳力、时间等因素,“没法养”“养不成”也困扰着很多贫困户。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山东省青岛莱西市立足农业县市实际,坚持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牲畜托养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从中直接受益,实现带动脱贫、致富。
针对贫困户自主发展难的问题,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委托有技术优势的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按照淡季保底、旺季上浮的价格收购包销,促进贫困户创业致富。
莱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村民董芝德,前几年腿脚意外受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守着3亩薄地,还有个正在读书的儿子,生活十分拮据。而如今,在当地牲畜托养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不但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成了致富能手,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黑猪倌”。
据了解,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莱西市扶贫办协商政协委员、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杰,立足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依托落户董家山后村的山后韭菜生态休闲农业园为基地,制定“旅游开发+扶贫”脱贫计划,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成了集居住、休闲、旅游、采摘、餐饮及高科技示范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循环休闲示范园。通过吸纳就业、开设特色养殖餐饮、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方式,帮助董芝德这样的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
在董家山后村党支部书记董恒芝的牵线下,得知董芝德早年曾养猪,张卫杰便主动找董芝德在山后韭菜基地承包养殖黑猪。基地不仅为董芝德提供养殖技术和黑猪猪种,还在黑猪出栏后按照淡季保底、旺季上浮的价格收购包销。由于品种优良、肉质鲜美,加之休闲农业园区内客流量旺盛,董芝德的黑猪肉最高时可以卖到48元每斤。
丰厚的回报让董芝德越干越有干劲。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养猪场,每天四点钟就起床干活儿。除了定时清理猪舍、喂食喂水,他还给黑猪播放音乐、设置运动障碍物。
“这样可以让黑猪心情愉快、多多运动,肉更结实,吃起来更香。”董芝德介绍,在山后韭菜基地的存栏黑猪有200多头,年收入10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