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09/12/7 15:17:00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数:
“俺家建了8个鸭棚,今年已出栏两茬,5万多只净赚了近10万元。” 谈起养鸭收益,沛县朱寨镇马元村养鸭大户张永民满脸欣喜。
这几年,沛县直接或间接从事肉鸭产业的人数达10万人,并初步形成了集种鸭繁育、苗鸭孵化、规模养殖、饲料生产、宰杀分割、羽绒加工于一体的生态肉鸭产业链,养鸭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在2000元以上。
“选择主导产业,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市场在哪里、容量有多大?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产业的受惠面广不广?” 沛县县长冯兴振说。
肉狗养殖一度曾是沛县养殖业中的重要产业,但是怎么也做不大,原因何在?该县调研发现,狗属烈性动物,不宜大规模圈养,而且养殖成本高、产业链短,消费群体不大,真正做成富民大产业很难。
冯兴振介绍说,鸭产业市场需求很大;一只鸭子从孵化卖苗,到养成成鸭,再到加工销售,能增值60多元;鸭产业链条较长,规模可以做得很大。沛县河渠纵横,坑塘遍布,再加上30万亩林地,是天然的养鸭牧场;民间一直有养鸭的传统,家家都能养,带动农民增收功能强。2005年,沛县决定将生态肉鸭产业列为农业优势产业之一,加速推进。
政府该做些什么?
买鸭苗,建鸭棚,没钱怎么办?
“可以去银行贷政府贴息的款。还能租政府投资建的鸭棚。” 大屯镇王坑村村民王高峰介绍说,政府出资在村里建起了50个标准鸭棚,几天就被村民租光了。
自2005年起,沛县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作为发展肉鸭产业贷款贴息。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奖补农民建基地、5000万元加强鸭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1000万元扶持鸭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稳定的投入机制。
为防御疫病风险,县农林部门对肉鸭养殖人员实行了免费技术培训,同时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为养殖户提供种苗供应、疫病防治、产品运输等全方位服务。
为扩大销路,沛县组建了江苏省肉鸭协会等农产品营销协会,创新推广了“支部+合作社”新型合作组织,选派科技特派员入驻经济薄弱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济组织。现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71家,会员12万人, 8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新型农合组织销往各地。
“在产业发展中,我们坚持规划以政府为主,组织以乡镇为主,发展以农民为主,重点搞好土地流转、资金、技术三项服务。”沛县县委书记冯其谱说。
肉鸭如何“飞高飞远”?
近日,沛县张庄镇邓楼村养殖户孙传伟的4500只肉鸭出栏,一只赚到近2元钱,孙传伟很是满意:“这里有给我‘配套’的加工企业,肉鸭销售不用愁,还能卖上好价钱。”
收购孙传伟肉鸭的,是徐州鑫珂食品公司。这家公司距孙传伟的鸭场不到3公里,年宰杀肉鸭1000万羽。鑫珂公司的鸭肉则销往一路之隔的徐州联益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用鸭肉生产宠物食品,80%以上出口。
“在肉鸭产业的发展中,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通过产业规划,科技支持,着力打造鸭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催化产业集聚效应,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增强了双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冯其谱介绍说,近几年,该县共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0项,新增经济效益46亿元以上。快速扩张的生态肉鸭养殖规模,引来了南京雨润、广西桂柳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肉鸭产业相关企业多达200余家,这几年,他们不仅“吃”掉了沛县的肉鸭,还带动了周边县市的养鸭潮。
冯兴振说:“下一步,沛县将力促鸭业经济转型,实现从养殖中心——宰杀中心——加工中心——销售中心的产业升级,力争使沛县成为全国鸭产品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对此,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研究员表示,沛县通过对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有望形成一个“鸭产业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