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6/23 14:40:00 来源:中国赣州网 阅读数:
一只肉鸭如何经营才能创造最高的价值?
鸭苗2元钱,经过45天至50天的饲养能卖到22元,再加工成“南安板鸭”就能卖45元,“产—供—销”一条龙鸭业产业链使鸭的利润成倍增长。而这又是如何形成的?最近,笔者在大余县进行了走访。
逆向思维破解瓶颈
大余是全省优质麻鸭产地和板鸭加工大县,也是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示范县,年产肉鸭500余万羽,产品远销浙江、广东等周边省市。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肉鸭养殖,鸭苗从何而来?
“就目前肉鸭养殖数量来看,共需要种鸭2万至3万羽,但全县仅有4000羽至5000羽,种鸭缺口很大。”大余县县委农工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往年该县的鸭苗主要从广东、浙江一带引进,甚至花高价从四川空运过来,以填补本地鸭苗缺口。这样,造成鸭苗成本高、检疫难、成活率低等问题。鸭苗的高成本,一度成为掣肘大余鸭产业发展的瓶颈。
“如果本地有孵化场为我们提供优质鸭苗,那么不但质量更可靠,成本更低,利润也将会更大!”大余县新城镇养鸭专业户李云东说。
为此,大余县出台加快鸭业发展实施方案,从源头上抓好良种繁育,夯实鸭业发展基础。分别在池江镇杨梅村、同心村及吉村镇佑源村建立了三个良种繁育推广基地,目前已存笼麻鸭种鸭1200多羽,白鸭2000多羽。同时在新城镇观路村征地30亩,兴建鸭苗孵化基地,采用全自动孵化机和出雏机等先进设备,为广大养殖户培育优质鸭苗。通过大力引进外来优良肉鸭品种,按照加工型鸭和鲜肉型鸭均衡发展的原则,达到保有种鸭3万羽,年产鸭苗500万羽的能力,形成以种鸭孵化场为核心,辐射全县乃至周边县市的良种利用推广网络。
借助品牌产销对接
应该说,大余鸭业的繁荣,得益于南安板鸭、赣源板鸭等一块块闪亮的金字招牌。据统计,大余县板鸭年产量高达200万个,随着市场的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然而,往年该县用于板鸭加工的鸭子大部分不是本地养殖的。“板鸭加工最优质的货源是本地麻鸭。因为麻鸭肉质较好,更适合板鸭加工。”大余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说,“但长期以来,本地养殖户都是养殖白鸭居多,达90%以上。”
原来,许多养殖户饲养麻鸭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养殖周期更长之外,还由于板鸭加工的特殊性。由于板鸭的加工期是当年9月至次年1月,销售季节较短,这样也造成许多养殖户更愿意选择适合全年养殖和销售的白鸭。
于是,本地鸭子外销,板鸭加工企业却只能从外地进货。无论是外销还是从外地引进,都造成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成本,更有人称是“肥水流了外人田”。
为此,大余县开始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逐步调整养殖结构,从政策上引导养殖户养殖麻鸭。对年供应毛鸭1万羽以上给本县板鸭加工企业的养鸭户给予每羽补贴0.5元,对饲养50羽以上麻鸭种鸭的养殖户,每羽补助5元。同时,大力扶持板鸭加工企业,鼓励板鸭加工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改变产品单一的现状,发展如速食板鸭等适合全年加工生产的旅游食品,既能提高企业产量,又能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实现全县鸭业的“产—供—销”一条龙。该县南安板鸭厂年加工板鸭上百万只,往年采购本地麻鸭不到10%。在政府引导下,去年该厂开展新厂搬迁工程,新厂竣工投产后采购本地麻鸭的比例将大幅提升,不仅板鸭产量翻番,产品种类也将增加熟食板鸭、熟食鹅、熟食五香鱼等,年总产值将达2亿元。
专业合作稳闯市场
大余县境内章江支流众多,各类水库、池塘星罗棋布,非常适合肉鸭养殖。近年来,在市场行情看好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大余鸭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该县上规模的养殖户就有500余户。
与养殖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风险。
青龙镇养殖户黄明辉告诉笔者:“往年行情好的时候,肉鸭可卖到4.3元一斤,差的时候低至3.1元一斤,加上跑市场等环节,没钱赚甚至还要亏本。”
养殖户分散、销售环节难兼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市场风险。扭转单打独斗的局面,让农户抱团闯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大余县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鸭业专业合作社。该县对国道沿线乡镇引导肉鸭养殖户、加工企业及贩运大户新组建2至3个鸭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采取联保方式贷款,开展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对授予诚信称号的合作社,农信社给予重点扶持。位于新城镇的省级优秀合作社、省专业示范合作社——顺发白鸭养殖合作社,共吸收养鸭大户55户入社,带动周围养殖户166户,年出笼白鸭300多万羽。
该县鼓励养殖户养殖种鸭,兴建孵化场孵化鸭苗,再提供给肉鸭养殖户,最终卖给板鸭加工企业,一条龙的鸭业产业链,突出打造肉鸭产业基地、唱响板鸭品牌,形成了鸭产业的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去年至今,大余县养殖肉鸭570多万羽,上一板鸭加工季节加工板鸭260万个,产值达102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