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7/7 14:16: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阅读数:
宣威生猪养殖实现新突破
本报讯 生猪养殖“三百”工程的实施,使云南省宣威市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实现了新的飞跃与突破。两年多来,宣威市新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猪舍的生猪养殖小区234个、扩繁场64个,100平方米以上猪舍的生猪养殖“三百”工程示范场3771个,新增猪舍面积86.8平方米。去年末,该市生猪存栏180.7万头,同比增长18.8%;出栏肥猪286.2万头,同比增18.5%;猪肉产量32.05万吨,同比增18.8%;实现生猪产值25亿元,分别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91.05%和54.8%。农民人均生猪养殖纯收入114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虽然目前猪肉市场依然低迷,但该市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5月末,该市生猪存栏为176万头,同比增长4.3%;出栏肥猪136.6万头,同比增10.3%;猪肉产量16万吨,同比增10.4%。
2008年,曲靖市提出实施生猪养殖“三百”工程,宣威市抓住机遇,提出到2012年扶持示范户2万个,良种母猪扩繁场250个,生猪养殖小区300个,能繁母猪28万头,生产优质子猪500万头,出栏肥猪400万头,实现生猪产值60亿元。通过两年多的建设,该市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省*的生猪生产基地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之一,并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生猪优势生产区。生猪养殖由过去一家一户小规模养殖迈向产业化发展,涌现出通豪养殖场、海璇实业有限公司、宣拓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饲养生猪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在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示范养殖场的带动下,该市生猪养殖业也在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突破之一:两年来,该市建成的养殖小区、扩繁场达269个,猪舍面积86.80平方米,是两年前建成的养殖小区、扩繁场总数的2倍多。
突破之二:在充分借鉴当前国内、省内先进生猪养殖技术基础上,全市生猪养殖小区、母猪扩繁场的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按照建设规模,生产工艺流程,遵循生猪生产的生物学特性、生产节律、繁殖周期及生理要求,建盖相应的公猪舍、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及生长育肥舍,配套相应的产床、保育栏、保温等设施设备,实现生猪养殖小区(扩繁场)均衡常年生产。同时,按照经济、实用的原则,加强厩舍建设和设施安装的指导,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保证了工程质量。
突破之三:全市将养殖小区、扩繁场制度建设、备案管理、生产记录等纳入养殖小区、扩繁场验收必备条件,有力促进了养殖小区、扩繁场生产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方向转变。
突破之四:在“三百”工程建设中,市、乡两级都把生猪产业化发展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羊场镇基场生猪养殖小区与昆明正大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农户在公司指导下,按照公司设计的猪舍标准图纸,投资建设标准猪舍,公司为农户无偿提供子猪、饲料、疫苗、药品等生产资料,并为养殖户配套技术服务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对养殖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公司对肉猪按照合同价格进行回收销售,根据饲养效果给农户支付饲养酬金,避免了饲养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给农户带来的损失。宣威海璇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周边养殖户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基地核心场,基地核心场将培育的猪种进行优选后按合同提供给母猪养殖户饲养,母猪养殖户繁育的子猪由公司回收后供给育肥猪饲养户饲养,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以每千克高于市场0.20元的价格回收,实现利润后,对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二次利润分配,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突破之五:养殖小区和母猪扩繁场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粪污处理,配套建设化粪池(沼气池)、堆粪场,严格实行雨污分离,干稀分离,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部分养殖小区和母猪扩扩繁场引进发酵床养殖技术,按照“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养殖模式组织生产。惠民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50万元建成发酵床厩舍6000平方米,示范带动了全市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市已经有7个生猪养殖小区(母猪扩繁场)建成发酵床厩舍22678平方米,并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
突破之六: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宣威市板桥下村在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中,整合“三百”工程建设项目,把生猪产业作为该村支柱产业发展,按照“厩舍出村、统一规划建设用地、统一建设标准、联户建设、集中管理、分户饲养”的模式建设生猪养殖小区,既实现了养殖出村,又使农户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了产业支撑。该村由120户连片建成占地17亩的猪舍16排、60栋,小区面积达到10100平方米,可饲养母猪400头,每年可提供商品子猪7200余头、育肥猪50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户均可获利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