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8/23 14:43:00 来源:中国畜牧网 阅读数:
辽宁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从2001年开始着手恢复渔业资源。通过设立浅海人工增养殖保护区,对部分海洋生物实行增殖放流,切实加强了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据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最新统计,2003年至2010年,底播毛蚶幼贝6.762亿粒;2005年至2010年,放流海蜇幼苗2.685亿头。
设立浅海人工增养殖保护区
经过科学规划,锦州市在大笔架山东和大凌河口西之间的浅海水域,设立了近100万亩的浅海人工增养殖保护区。之后,通过人工室内繁育贝苗、底播亲贝和贝苗、保护现有贝类资源等办法,使毛蚶、杂色蛤等底栖贝类资源得以恢复。2003年开始在浅海人工增养殖保护区组织大规模底播与增殖放流活动。据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最新统计,2003年至2010年,底播毛蚶幼贝6.762亿粒;2004年至2010年,底播菲律宾蛤仔27.18亿粒;2004年至 2010年,放流日本对虾苗1.85亿尾;2005年至2010年,放流海蜇幼苗2.685亿头;2009年至2010年,放流中国对虾苗1.9亿尾。
渔业资源得以恢复
对虾、海蜇的放流可当年见效,而毛蚶等贝类资源则需要多年才能见效。在贝类资源未恢复之前,禁止在保护区内私自采捕增养殖和受保护的贝类品种;贝类资源恢复后,实行贝类准捕制度,并限额采捕;贝类形成一定生物种群后,可自然繁殖。只要加强管理,实行科学的轮养轮捕,就会使资源持续利用,做到一次投资、多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