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9/17 14:03:0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阅读数: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6月23日。1982年9月22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隶属新成立的自治区农科院,1986年12月自治区农科院撤销后,隶属自治区农牧林业委员会,1995年12月,归属恢复组建后的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县级建制,事业单位。
畜科所现内设办公室、政工人事科、计划财务科、保卫科、科研管理科、档案资料室、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畜牧研究室、草原研究室、兽医研究室、动物营养研究室、畜牧科技孵化基地等科室(中心)。现有干部职工107人,其中科技人员75名,占全所干部职工总数的70.1%;科技人员中博士3人、硕士7人;高级职称16名,占科技人员的21.33%;中级职称32名,占科技人员的42.67%;初级职称27名,占科技人员的36%;全所干部职工平均年龄40.7岁。几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所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西藏特色家畜育种与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牧草品种选育与天然草地保护利用研究、兽医兽药研究等科技创新团队。
该所自恢复成立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等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加大人才培养为保障,以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产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务,立足西藏高原特色畜牧业资源,结合自身优势,瞄准畜禽品种资源保种选育与优化饲养、畜禽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优良牧草品种选育与草产业开发等领域,承担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及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科技推广项目39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有关部委、自治区级和厅、委、院级科技进步奖和成果推广奖60项,包括国家省部级奖9项,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51项。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特色畜牧业、牧草产业的作用明显提高,以藏族为主体的科技队伍初步形成,目前已成为西藏*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畜牧兽医科研机构,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转化应用,为西藏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5年来,该所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西藏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立足高原特色畜禽品种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为重点,承担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藏牦牛良种选育高效养殖及产业开发研究”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藏牦牛生产性能改良技术研究”、“藏西北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以及西藏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特色农牧业品种选育基础研究——畜禽育种及牧草育种研究”、“彭波半细毛羊培育研究”、“西藏黄牛改良技术研究”、“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技术研究”、“ 疯草综合防治与利用研究”、“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研究”、“西藏幼畜氟中毒病防治技术研究”、 “西藏主要兽用藏药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西藏家畜微量元素测定与补饲技术试验示范”、“优良绒山羊繁育技术示范推广”、“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与示范”试验站建设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2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产业能力明显增强。
(1)特色畜禽育种与品种改良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培育了西藏第一个家畜新品种——彭波半细毛羊,种群数量已达到6.8万余只,2007年,该品种被国家家畜家禽遗传委员会批准认定为新品种。首次开展了绵羊胚胎移植试验,共移植胚胎64枚,移植双胚受体羊30只,羔羊平均初生重比当地绵羊提高了28.36%。
启动实施了利用MOET技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技术研究,在西藏首次开展的牦牛胚胎移植试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移植胚胎44枚,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在牦牛选育中得到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西藏牦牛本品种选育技术体系。
采用生物技术对藏西北绒山羊进行了系统选育研究,通过定向培育、系统选育、品系繁育、品系间杂交,使绒山羊人工授精受胎率达到80%以上,初生羔羊成活率达80%,选育后代个体产绒性能比选育前提高15%-30%,后代的白色个体占群体的95%以上,平均产绒量由216.2g/只增加至271.8g/只,山羊绒的平均自然长度达到4cm以上,细度在12-15um,山羊绒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藏鸡本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藏鸡孵化率达到72%,育雏率达到93%,育成率达到92%,开产日龄达到193天。育成了拉萨白鸡品种群,并在全区推广约90余万只。
通过黄牛改良技术和提高奶牛产奶性能研究,使改良后的成年黄牛平均日产乳量达8.84公斤,比本地黄牛提高4-5倍,体重提高了64.4%。
引进国外肉用羊品种萨福特、无角多塞特、特克塞尔颗粒冻精和种公羊,采用冷配技术和鲜精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了杂交试验,改良后代平均出生重比当地羊提高1公斤,平均日增重提高48克,饲料利用率提高1倍。改良羊平均屠宰率、胴体重、净肉重分别提高9.12%、5.36公斤和5.73公斤。
在西藏高寒生态条件下创造性地采用鲜精及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利用布尔山羊及其冻精与本地藏山羊杂交,获得了成功,有效提高了杂交后代的产肉性能和繁殖性能,杂交优势明显。
(2)牧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取得新成就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科技人员就初步摸清了西藏高寒主要类型草地退化现状,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措施。进入21世纪后,该所与兰州大学草地科技学院联合开展了天然草地有效利用及牧草全年均衡供应技术研究,特别是对典型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机理综合研究,提出了天然草地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不同退化阶段生态系统的恢复模式。西藏草地鼠虫害防治技术和饲草料生产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为满足西藏高寒环境条件下牧草种子生产及人工草地建设需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牧草品种样品300个,根据出苗率、保苗率、生物量、种子产量、越冬率等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西藏不同生态条件的牧草品种40个。同时开展了西藏当地野生牧草选育研究,选育出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高而稳定、品质优良的牧草新品种3种,并研究出了栽培技术,为西藏人工草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开展了牲畜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中藏兽医和幼畜断牙病等研究项目26个。查明了一些新发畜禽传染病和疑难病,确定了21个病的病源,填补了西藏畜禽传染病病源研究的多项空白,并对20余种畜禽传染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收集有关古藏兽医资料14种,约600万字,整理编写了五部相马论著,被《雪域文库》收录。
研制出了防治家畜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中草药剂方近10种。
开展了西藏主要畜禽寄生虫区系和季节动态调查、驱虫药引进、筛选、推广应用及寄生虫免疫学研究等,摸清了西藏主要畜禽寄生虫种类、分布规律及危害状况,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开展了新型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脂质体兽药的研发,申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西藏幼畜断牙病病因及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制了20%解氟灵生产技术规程,完成了药物检验、动物实验等技术示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病对畜牧业的危害等技术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该所以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为重点,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保障,在全区设立科研固定基点15个,流动基点26个,科技项目覆盖了全区。近几年,在实施特色养殖、畜禽优良品种选育为主的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中,开展了“西藏农区黄牛改良技术推广”、“西藏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于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发展”、“牦牛高效育肥与快速出栏技术示范”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加大了黄牛改良技术与优化饲养、彭波半细毛羊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拉萨白鸡品种群扩繁、优质牧草种子繁育与牧草种植、牦牛半舍饲育肥、藏西北绒山羊选育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其中黄牛改良技术在全区42个农业和半农半牧县进行推广,累计获得各代改良牛25万余头,新增奶、肉产量16525万公斤,新增产值5.39亿元,纯增收4.32亿元。彭波半细毛羊新品种推广3000只,产生杂交后代50.8万只,累计增收9000余万元。加速西藏牦牛半舍饲饲养技术成果转化,通过牧草生产及草产品加工、舔砖生产及饲喂、疾病防治以及优化放牧管理等综合技术集成,夏季牦牛强度放牧育肥日增重达到500克以上,冬季减少掉膘15%,实现了牦牛高效养殖。藏鸡高效养殖技术示范2000户、12万羽,拉萨白鸡品种群推广90余万只,累计增收900万元。藏西北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年参配母羊7.58万只,年选育有效后代达到3.73万只,年推广优秀种羊1100只。通过本品种选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绒山羊群体产绒量平均提高了25.72%,达到271.8g/只,平均每只增加产绒55.6g,有效增加了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建立优质人工草地5万余亩,通过多年引种筛选出的牧草品种在高寒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后,禾本科牧草平均鲜草产量2000公斤/亩;豆科牧草平均鲜草产量2600公斤/亩。累计生产20%解氟灵药物630万毫升,在4地(市)6个县12个乡(镇)26个行政村防治幼畜氟中毒病达200万头(只),治愈率达95%以上。通过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有力支撑了西藏特色畜牧业产业发展,明显地提高了农牧科技贡献率,有力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
科技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
多年来,该所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大了与区内、国内和国际畜牧、兽医、草原科研院(所)、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欧共体、澳大利亚、新西兰、中科院及其所属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及其所属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内蒙、新疆、辽宁、吉林、上海、四川、云南、青海、宁夏、江苏、河南、天津、甘肃、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校开展了“西藏高原鼠兔综合治理”和“西藏牲畜微量元素缺乏病防治研究”、“提高西藏奶牛生产性能研究”、“西藏牦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西藏绵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等10多项科研项目,提高了西藏畜牧兽医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5年来,累计接待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200余人(次),先后委派60多人(次)赴国外考察学习、留学。在全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牧民科技培训,累计培训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数千人,培训农牧民20余万人(次),向农牧区和农牧民提供科普读物及各类科普资料20多万份。
创新团队建设成绩斐然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该所先后培养博士生3人,完成科研课题1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结合科研工作,开展了以项目研究为主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15年来,科技创新团队共完成科研课题12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3项,自治区级2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地(市)级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参加省以上学术交流80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技术带头人得到迅速成长,逐渐形成了一支以藏族为主的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技创新队伍。
科研条件明显改善
农科院恢复组建15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该所科研和生活等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旧貌换新颜。分别对所内、曲尼巴综合试验基地和扎基林卡进行了整体规划,拆除了有碍整体规划和观瞻且无利用价值的危旧房屋等土建设施。维修改造了行政办公楼和科研楼,计2800㎡,并更新了办公和仪器设备。扩建了行政办公楼,新建了科研办公楼及实验室、科技服务大楼、实验奶牛舍、液氮机房、展览室、资料室、档案室、车库和仓库等,工程共计7380㎡,配备了办公设备。购置了价值50万元的液氮机,维修改造了4幢旧宿舍楼计1938.48㎡。新建了2幢30套职工周转房计2400㎡。所内新建绿化草地11000㎡,院内铺设硬化水泥路面和活动场所7044.5㎡。在扎基林卡生活基地新建职工住房34套。在曲尼巴综合试验基地架设了通电线路,开通了电源,新建了一座容量为80T的水塔和一幢科技人员住房448.45㎡,新建了牛、羊舍计500㎡,新建了生态鸡场鸡舍572.1㎡,运动场3000㎡,铺设了喷灌管道等设施,铺设了水泥路面。更新交通车辆12台,科技人员全部配备了台式电脑,大部分科技人员拥有了笔记本电脑。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建所以来,先后有2人3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称号,有2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1人荣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有2人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称号,有4人荣获全区优秀党员或先进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有3人荣获全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有2位专家享受自治区政府特贴,有1人被评为*专家,有6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有5人当选为全区政协委员。2008年,研究员、副所长色珠同志当选为自治区和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连年出席新闻发布会。畜牧所自成立以来,多次被评为农牧系统和农科院先进单位。
作为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做好学术交流、民主办会、办好科技期刊等“三大精品”的同时,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功能,为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及农牧民提供了科技咨询、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西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至2005年连续五年被评为自治区科协先进学会,2000年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2002年获自治区科协三年总评先进集体,2003年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三届学会先进集体、2005年获全区先进民间组织等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集体”,2006年入围“全国300家省级学会之星”,2008年在西藏科协四届五次会上被评为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风正好扬帆。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力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征程中,畜牧所将进一步突出自身的人才、技术和成果优势,按照“科研兴所、人才强所、产业富所”的办所方针,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加强科技服务,努力推进畜牧科技新跨越。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切实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务实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重点研究具有西藏特色的畜牧业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畜禽新品种、养殖新技术的引进与试验示范,加快破解制约西藏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努力为西藏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