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10/20 15:12:00 来源:中国畜牧网 阅读数:
近年来,宁城县委、县政府继续将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采取政策扶持、龙头带动、资金倾斜、科技服务等主要措施,使全县的肉牛产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工程,基本形成了“西繁东育,南销北购”格局,即全县西部山区以生产繁育基础母牛和架子牛为主,东部平川区以生产育肥牛为主,每年从北部旗县购进大量的基础母牛和架子牛进行饲养育肥,育成后供应给京、津、唐等南部大城市。2010年6月末,全县肉牛存栏25.1万头,比上年增加5万头,全年预计出栏育肥牛12万头。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产业化规模
全县自2009年以来,把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重点产业来抓,成立了县乡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推进组织,并列入乡镇党政目标考核体系。十二五期间,以抓大户、建小区、强基地为重点,主要建设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牛小区10个,建设年出栏1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50年,建设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示范村25个。2010年初提出“要突出肉牛产业,力争新建存栏100头以上基础母牛养殖场 10个,发展50头以上基础母牛养殖大户100户”的工作重点,要求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养殖小区和大户提供技术帮扶,银信部门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相关部门搞好服务,引导农户集中饲养、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目前,示范村、规模养殖场、大户和小区建设任务已经落实到村、场、户,正在进行饲草准备、隔离场建设,全县已购进基础母牛2500头。为发展肉牛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形式,新建的赤峰蒙城肉牛有限责任公司5000头肉牛养殖项目,于4月份在小城子镇开始启动,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计划投资6000万元,年出栏肉牛10000头。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投资600万元,基础设施已经完成,年前计划购进基础母牛及架子牛1000头。
二、保障投入,健全完善连续性的扶持政策
根据全县肉牛产业发展三年规划,从2009年开始,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300万元,实施基础母牛外购补贴,并已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对外购的基础母牛,每头母牛补贴500元,并要求各乡镇、相关部门帮助农户每头牛协调贷款3000元。同时为了支持养牛大户发展规模养牛,根据市政府金融办《关于做好全市肉牛养殖专项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责成县金融办和畜牧部门牵头,协调各乡镇以乡镇、村、联户等形式成立农民信用互助协会,由赤峰鸿德担保公司担保,指定合作银行向信用互助协会会员发放贷款,贷款月综合利率不突破0.8%,年利率不突破10%,全县最多可贷款5000万元。目前,此项工作于7月份启动,正在大明镇城里村和忙农镇大忙村试点,以上两村农民信用互助协会已经成立,相关资料已报市鸿德担保公司接受授信审理。
三、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队伍和保障体系建设
为加强全县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畜牧部门已向人事部门提出要求增加畜牧、兽医、文秘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以充实畜牧业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畜牧业用地保障问题,县政府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决定》(宁党发〔2007〕28号)中的规定,把畜牧业用地视为农业用地,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推动项目的实施。为保证肉牛产业市场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八里罕和铁匠营子肉牛交易市场,极大地方便了肉牛养殖户,带动了当地及周边乡镇肉牛产业的发展,目前两个市场每个集日的交易量都稳定在500头以上;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建设忙农肉牛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土地征占,正在争取自治区批复手续。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了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组织,实现管理机制、技术队伍、物资储备和应急处置四到位,并进一步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全县共设立15个乡镇级动物检疫申报点、319个村级动物检疫申报点,设置检疫员56名、协检员366 名,覆盖了全县的每一个村,确保把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安全控制在源头。同时,加强动物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检疫监管工作,做到了“以检促防,防检结合”和各项防控工作的及时到位,切实保障了肉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十二五“期间,宁城县按照“抓大户、建小区、强龙头、壮基地”的肉牛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强化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了全县肉牛产业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到2015年,实现全县肉牛存栏40万头,年出栏20万头,户均存栏3头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