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11/19 11:10:00 来源:中国内蒙古 阅读数:
西苏旗立足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畜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着力构建适应荒漠半荒漠化草原的高效生态避灾型畜牧业发展模式。
传统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式经营在自然灾害面前十分脆弱,“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一场灾害就能让牧民损失惨重。为此,西苏旗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障,解决牧民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
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苏尼特右旗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的一大难题,即使在正常年份,年降雨量也超不过200毫米,同时地下水资源紧缺。为应对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近年来西苏旗在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建设的同时,还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畜群结构等方面入手,积极抗旱。针对夏季旱情严重秋季枯草期提前的实际,加大对牧民教育宣传引导力度,鼓励牧民多出栏、早出栏、快出栏。冬季缺少草料,引导牧民重点保护好基础母畜、良种畜和优质种公畜的前提下,*限度地减少过冬牲畜,*限度的实现防灾减灾。对提前出栏的牲畜给予补贴,这样既增加了当年的收益,又减轻了成本。同时,号召牧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棚圈、产饲料基地等方面增强抗灾害能力。
发展避灾型畜牧业与生态建设相协调。西苏旗畜牧业产业布局充分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循科学规律。根据境内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西苏旗在中西部的6个苏木镇、3200户牧户中实施苏尼特羊选育提高工作,使苏尼特羊实现优质优价和畜群结构合理化。目前,该旗种公羊集中管理嘎查累计达到33个,苏尼特羊种畜繁育户和标准化畜群分别达到75户和550群;在浑善达克沙地的3个苏木15个嘎查,西苏旗把古河道青贮种植带作为肉牛养殖育肥基地。同时,该旗以“六大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目前,两万亩高产饲草料基地能够保证每年8000万公斤左右的青贮产量;累计围栏封育天然打草场70多万亩;年产50万只苏尼特良种商品羊生产基地顺利建成,良种肉牛养殖基地已有3万多头良种肉牛;绒毛加工基地和肉羊加工销售基地目前年加工量分别达到了800吨和40多万头(只)。
西苏旗积极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在减少牲畜数量的同时,在农牧民收入上做加法甚至乘法,关键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虽然苏尼特羊肉品牌已被世界公认,然而多年来,该旗有资源没市场,长期在“小冷库”经营、低价位销售上徘徊,产业链条短,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相适应,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要想实现产业化,外联市场、内牵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是农牧业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关键。西苏旗着重培育苏尼特肉业、草原羊肉业、宏达绒毛等肉绒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在精深加工、提高档次、实现优质优价上下功夫,努力做好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并通过龙头企业拉动,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各个环节增加农牧民收入,引导带动一大批农牧户在产业化经营中走上富裕的道路。不断提高“苏尼特”、“香泰”、“今朝”等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据统计,目前,该旗农畜产品注册的商标有“苏尼特”、“香泰”、“今朝”、“艾力”、“宏发”、“蒙郭勒”等15个,占到全旗注册商标总数的50%。目前,该旗畜产品加工企业达59家,肉类加工企业30家,绒毛企业29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1家、盟级龙头企业2家。
西苏旗还不断加大对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上接市场,下联农牧户,有效促进全旗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目前,该旗已有苏尼特羊、蒙古马、骆驼、肉牛等52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项目覆盖全旗6个苏木镇57个嘎查村,带动农牧户已达到1755户、5516人,全旗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人均纯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65%。
从“长寿羊”到“多季出栏”,从畜产品“卖难”到龙头企业争“原料”,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到握成一个拳头搏击市场……西苏旗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已迈出关键性的步子,正在由生产型向产业型跨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攀升,由传统向现代化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