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12/7 11:07:00 来源:许昌新闻网 阅读数:
用新的眼光审视畜牧业,用新的理念谋划畜牧业,用新的举措发展畜牧业。——中共许昌市委书记 李亚
“十一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养殖富群众,加工富财政”这一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千场百区”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一园三基地”建设,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畜牧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畜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24万吨、8.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5%、8.2%和15%,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36.2%、62.1%、15倍,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1%,畜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产业。畜牧产业发展数量、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千场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积极实施“千场百区”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一园三基地”建设,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转变。目前,全市规模饲养、养殖场总数达到16982个,畜牧小区达到201个,规模养猪和养鸡的比重分别达到72%和92%,分别高出全省15个和19个百分点。全省29个*生猪调出大县我市占5个,全省40个畜牧业发展重点县我市占3个。我市已成为全省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优势产区、全省*的优质黄羽肉鸡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猪加工基地。
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采取政府扶持、信贷投入、项目支撑、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8家,实现产值160亿元。2007年,众品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年生猪屠宰能力达到500万头,年产值达到36亿元。河南欧利优乳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伊利集团合作,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1.6亿元。禹州豫三元冷冻厂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市无大型家禽屠宰加工企业的空白。同时,全市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养殖场(户)”的模式,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现有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1家,畜牧经济合作组织达到32个,辐射带动饲养、养殖场(户)1万多个,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疾病防控体系日臻完善,畜产品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强化县级、延伸乡级、健全村级,全市建设了50个防检疫分中心,成立了196个防疫专业队,聘用了600名村级防疫员,并积极探索推行了“六员一体”防疫工作新机制,初步建成了设置科学、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基层防疫体系,同时形成了市县有冷库、乡镇有冰箱、村防疫员有冷藏包,无缝对接的疫苗冷链;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扎实有效,实现了防疫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精细化,重大疫病防控水平显著提高,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抗体合格率在85%以上,防疫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清净无疫的防控目标;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建成并顺利通过计量和资质双认证,技术监测能力和检验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198家。
生态循环畜牧业全省领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00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引进推广了日本洛东“零排放”养猪新技术,采取成立组织专门推、资金扶持加快推、典型引路示范推、技术服务扎实推的措施,新建、扩建生态环保养猪场956家,总数占全省总量的45%。同时,我市积极实施秸秆养畜富民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36%,促进了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9月,全省生态环保养猪新技术推广暨秸秆饲料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现场会在许昌召开,省畜牧局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和做法。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畜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争取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和规范化蛋鸡场建设项目、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奶牛补贴、动物防疫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资金1亿多元,受益饲养、养殖场(户)达到15260个,带动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增长39%。同时,政策资金示范引导作用十分突出,拉动金融部门、社会各界投资近30亿元,有力促进了畜牧业重大项目建设,极大地增强了畜牧业发展后劲。
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科技贡献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市建成了畜牧信息网络,组织了技术服务队,成立了56个畜牧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技术推广体系已初步形成。我市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力度,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猪、牛、羊出栏率分别由“十五”末的136%、34%和88%提高到176%、55%和137%,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6%提高到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