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12/21 11:22:00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十一五”以来,房县畜牧业在改革中前进,在抗灾中发展,在调整中提高,实现了由农村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由粗放型、资源型、数量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质量型的结构转变,实现了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砥砺中奋进,在发展中成长,在创新中辉煌,房县畜牧人用“埋头苦干、创新实干、率先垂范”的精神奏响了畜牧业腾飞之歌。
建一流队伍,奠定畜牧业发展基础
2006年8月,时任姚坪乡党委书记的赵开敬调到县畜牧兽医局任局长。对于这个岗位,他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高兴的是组织上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了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信任;而压力则来自自己从没从事过这项工作,能不能完成畜牧养殖业的目标任务心里没底。但是,行伍出生、不畏艰难的他还是挑起了这副重担。
上任伊始,赵开敬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不懂就学,不会就问,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着力推进房县畜牧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在第一次局班子会上,他满怀深情地说:“虽然我是个门外汉,但同志们都是内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虚心地向同志们学习,多下基层调研,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这摊事就一定能做好。”
打铁先需自身硬。赵开敬经常对班子成员说,群众要向班子看齐,班子要向班长看齐,班长要率先垂范,要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他处处以身作则,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他首先做到。而班子成员也和班长一样,要求群众做的他们首先去做。正因这样,该局职工说,县畜牧局的班子不愧是个强班子、硬班子,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好班子。
2006年上半年,房县畜牧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覆盖全县的动物卫生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赵开敬在局班子会上说:“做好全县的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光有体系框架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公环境。”
面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不全、办公地点和办公条件急需改善的现状,房县畜牧兽医局多方筹资,改建了乡镇畜牧站办公用房。目前,全县7个乡镇的畜牧兽医站新建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实现了网络化办公,提高了办公效率。同时,该局为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办理了劳动保险和人身伤害保险,兑现了319名防疫员每人每年13000元的补贴,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
办公条件的改善,工资待遇的兑现,使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人人想工作、个个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但局班子领导深知,要保护和发展好这种局面,还要有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为此,该局建立了《首问责任制》、《违章责任追究制》等多项规章制度,使人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中,人人都在制度监督之下。
如今,“政治成熟,思想先进,工作细致,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成为房县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目前,房县畜牧兽医队伍的整体素质、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张作仁说:“房县畜牧兽医局领导班子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一流畜牧兽医服务队伍,奠定了房县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用一流科技 ,助推畜牧业科学发展
“十一五”以前,房县畜牧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养殖方式落后;人畜杂居,养殖密度过大;免疫、防疫工作还有差距。症结找到了,问题也就好办了。该县从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入手,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型、资源型、数量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质量型的结构转变 ,助推畜牧业科学发展。
创新养殖模式,助推畜牧业科学发展。为推进科技养羊,房县畜牧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专班,进驻红塔乡沙坪村办养羊示范园、培育养羊示范户,共培育科学养羊示范户16户,新建羊栏64间,引进种羊335只。通过示范引导,全县20个乡镇新建标准化“1235”养羊示范村20个,在标准化“1235”养羊村示范带动下,全县山羊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园,推进畜牧生态养殖。为了填补发酵床规模养羊的空白,房县畜牧兽医局克服资金难筹、人力不足、高温施工等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在红塔乡沙坪村建设了全省生态养羊示范园:修通入园道路650米,架设入园输电线路300米,开挖300立方米蓄水池2个,建设100立方米沼气池1口,平整园区建设场地50亩,建设双列式高架发酵床种羊羊栏3栋33间1520平方米,新建5间商品羊羊栏90平方米。
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房县畜牧兽医局全力做好能繁母猪死亡查勘、建档、无害化处理及理赔服务,全县死亡能繁母猪赔付率达92.6%。积极为养殖户办理财政贴息小额贷款,为368户养殖户办理贴息贷款1760万元。全面推广防疫新技术,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确保了全县畜牧业生产安全和畜产品安全,让房县群众吃上了放心的畜牧产品。
创一流业绩, 铸就畜牧业辉煌篇章
据统计,截至目前,房县山羊饲养量达60万只,其中存栏、出栏分别为25万只、35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57.5 %、21.4%、100%;生猪饲养量达61.2万头,其中存栏、出栏分别为26.3万头和34.9万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1.6倍、1.5倍、1.8倍;肉牛存栏2.68万头,出栏0.71万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16.5%、77.5%;家禽存笼、出笼分别为203.7万羽、149.2万羽,比2005年分别增长55.2%、86.3%;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71152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达1126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4倍、1.9倍。
“十一五”期间,房县畜牧业不仅实现了量的跨越,还实现了质的飞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5年来,全县累计新发展100只以上的养羊户210户,培育“1235”养羊户904户,培育年出栏30到100只以上的养羊户3216户,山羊饲养量年均递增近4万只,房陵山羊比重达到了90%,仅2010年就出栏山羊35万只;全县累计人工种草9.6万亩,基本实现了草畜配套,成为全省的养羊大县;生猪饲养量年均递增4.8万头,全县已建成2个万头猪场,全县平坝乡镇全部养上了优质三元猪;培植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专业户4户,建成了3.4万头的肉牛养殖基地;建成5000只以上的养鸡场43个,万只以上的养鸡场达27个。
小区示范作用显现。山羊、生猪养殖小区已粗具规模,房县化龙堰种猪场、陵玲万头猪场、凤凰山种羊繁殖小区、沙坪高标准“1235”养羊村以及科技养羊示范园的建成,对全县畜禽小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拉动了全县规模养殖,全县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小区。
养殖新技术得到推广。“十一五”以来,房县探索总结了“1235”羊—沼—草生态养羊模式,并在全省大力推广和普及应用;大力实施草畜配套工程,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生猪“四良”配套养殖技术、生猪“150”、蛋鸡“153”等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
畜禽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房县门古寺镇叶家河和化龙堰镇车家湾畜禽交易市场的建成,激活了全县畜禽交易。武当动物药业的扩能为全县畜牧龙头企业注入了活力,有效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动物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狠抓动物防疫基层基础工作,实施动物防疫免费注射,从根本上强化了基础免疫;建立规模养殖场档案,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适时开展疫情监测,全县基本实现了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猪、牛、羊、禽发病死亡率分别比“十五”期间下降2.2%、3.1%、1.5%、3.5%。
肉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十一五”以来,全县对肉食品安全坚持从源头治理,启动并开展了动物产地检疫,将县肉联厂自检权收回,交由畜牧部门实施检疫,在全面做好产地、运输、屠宰检疫的同时,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严禁违法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从根本上保证了畜产品从饲养到餐桌的全程安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7年,房县荣获湖北省山羊大县创建先进县称号;2008年、2009年,房县被评为市级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2010年,房县新建的山羊科技示范园被省厅立项,获得了50万元的以奖代补扶持资金。
回顾过去,房县畜牧人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房县畜牧人满怀信心。谈及未来,赵开敬信心十足地说 :“在房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大投入,实现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根本性跨越,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房县打造成全省畜牧业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