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0/12/24 13:36:00 来源:中国畜牧网 阅读数:
建瓯市是闽北畜牧水产业发展的重点县(市)之一,全市辖1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土地总面积423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4.5万公顷,耕地面积3.2万公顷,水面1.4万公顷;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积4.7万公顷,适宜于畜牧水产业生产。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既是实现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2007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调整充实了“建瓯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由市政府副市长担任总指挥长,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市直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市政府制定了《建瓯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防控预案》,并在机构设置、人员充实、资金支持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2010年动物防疫工作荣获南平市综合评比一等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中,我局坚持“预防为主”和“依法防疫”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市、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具体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2007年3月,我局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建瓯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市委编委批准,恢复设置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为隶属于市畜牧兽医水产局领导的全民所有制股级事业单位,实行市畜牧兽医水产局与乡镇人民政府双重管理,核定编制42名,按乡镇大小分别定编2-4名,经费由市财政核拨;4个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服务中心现有人员编制中确定畜牧兽医人员编制5名,经费由市财政核拨。至2007年6月底,我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南平市率先全面完成,并走在全省的前列。二是强化局机关站办所建设。我市根据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将原“市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副科级)更名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新核定编制10名,经费由市财政核拨;同时,设立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畜牧站,分别核定编制4名和3名,经费由市财政核拨。为进一步强化我市渔政管理工作,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将我市原“渔政管理站”更名为“中国渔政建瓯市大队”,并加挂“市渔业船舶检验站”和“市渔港监督站”牌子。由原有事业编制四名增加为五名,经费由市财政核拨。同时,加强对原有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动物检疫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局机关站办所的职能作用。三是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按照“一村一员设置”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任职条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好配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在全市217个行政村配备了217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13人,30—50岁134人,50岁以上70人,平均年龄42.6岁;高中文化程度46名,占21.2%;初中文化171名,占78.8%。通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队伍,成为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的中坚力量。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局积极向省上有关部门争取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2008年,争取国家农业部的项目支持,用于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62万元,其中市财政配套23万元。为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摩托车、空调、二维码数据采集器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冰箱、冷藏包,电动喷雾器等动物防疫设施及定点屠宰场的消毒设备等,确保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二是完善市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建设。2009年争取省农业厅的项目支持,对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改建,扩大实验室功能,添置先进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总投资60万元,全部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解决。
三是强化市水生病害防治站项目建设。2009年,我局积极向农业部争取批准立项的水生病害防治站建设项目,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实验室设备招标的审批等项目工作,总投资119万元,为水生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高防控队伍整体素质
为了有效提高全市动物疫病防控队伍整体素质,我局从制度建设入手,在专业技术干部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上,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具体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目标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绩效考核,通过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和每月一次的例会汇报制度,使畜牧兽医干部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强化基层站所制度建设。制定了畜牧兽医站管理的“八项制度”,从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做好防疫、检疫、服务“三农”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使基层站的工作人员更好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三是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对现有村级动物防疫员,在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际操作服务技能方面,制定了《建瓯市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责任制》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管理办法》。同时,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2007年6月份,与市委组织部、农办配合,联合举办了一次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比武”擂台赛。全市18个乡镇(街道)共选送54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参加,通过理论知识笔试和实际操作技能比赛两个项目,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了奖励。在2009年3月春防期间,举办村级动物防疫员对畜禽采血等实际操作技能竞赛活动,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每位防疫员的工作实绩登记在册,有效地提高了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全面做好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我局把开展健康养殖作为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基层畜牧兽医站和动物防疫员的作用。一是确保防疫经费落实。为确保防疫经费的落实,各畜牧兽医站在每次春、秋防之前,都将所需经费进行预算,上报当地政府和我局,各乡镇(街道)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动物防疫经费,分别采取经费下拨或实报实销的方式,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我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障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市、乡、村三级用于春秋防的经费达90多万元,确保了应急防疫经费和足够的物资储备。二是确保动物防疫质量。我局把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作为各级动物防疫人员的重要职责来抓,认真组织开展春、秋防两次集中统一免疫工作,畜禽强制免疫率均达到100%,免疫标识佩戴率达到80%以上。同时,认真落实“村级动物免疫日”制度,做好补免和二免工作,使动物长期处于有效的免疫状态,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5%以上(合格率标准为70%以上)。2008年,在南平市动物疫病防控评比中名列第三名;2009年上升到第二名;2010年荣获南平市综合评比第一名。三是强化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在全市14个乡(镇)建立了动物检疫申报点,加强对乡镇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上市动物持证率、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市动物检疫站加强对城区及周边地区的检疫工作,特别是盛洲食品有限公司开办屠宰场实行畜禽集中屠宰以来,检疫人员驻点检疫,实行24小时值班,认真把好动物产地检疫和产品检疫关。2010年全市共开展生猪产地检疫10.43万头,产品检疫7.6万头;牛检疫1339头,羊检疫2057只,家禽检疫102.2万羽;无害化处理病死猪26头、家禽1350羽。四是开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认真组织开展瘦肉精检测和兽药、饲料的检查2010年共开展瘦肉精检测414份、莱克多巴胺检测414份,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3批次9个样品合格率为100%。配合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节前动物及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坚决杜绝病死动物上市销售,确保动物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让群众吃上“放心肉”。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1、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年龄老化。近十几年来,我市畜牧兽医系统都没有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目前,全局现有专业技术干部57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25人;全局干部职工平均年龄43岁,其中最年轻的年龄为32岁。如再不招进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出现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问题。
2、基层防疫队伍不够稳定。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部份乡镇、村畜禽饲养量大,动物防疫员工作任务重。由于目前大部份行政村的村财都很困难,多数村对动物防疫员“春秋防”误工补贴都难以支付,致使部份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不够安心,造成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够稳定。
3、基层站办公场所紧缺、经费紧张。由于前一时期多数乡镇站办公场所房产被当地政府拆迁或变卖,全市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只有小松、南雅、迪口三个站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其他11个站都是由当地政府解决办公场所问题,且大多数站只有1—2间办公室,难以适应动物防疫工作必须具备的检验室、解剖室和药品贮藏室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基层畜牧兽医站不仅承担着动物防疫、检疫等社会公益性的行政职能,而且还承担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职能。目前,我市财政对工作经费均按单位实际人数实行经费包干制,由于基层站业务技术服务面广、工作量大,工作业务经费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工作运转十分困难。
4、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费用高。目前,开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每个样品的检测费用都在300元以上,高的达到1000多元,全市一年开展动物产品检测的费用需要10万元以上。同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经费财政预算安排偏少,由于经费紧缺,也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基层兽医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前些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因此,有许多专业技术干部脱离本行多年,现虽已收编在岗,但却感到业务生疏,平时只是忙于应付面上工作,而缺乏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因此,在养殖业生产方面,指导、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少,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畜牧水产业生产和科技推广中的应有作用。而且,在村级动物防疫员中,有些过去很少接触动物防疫工作,或是年龄偏大,业务技术方面也没有进修更新,难以适应畜牧兽医水产业发展的要求。
6、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难度大。目前,基层站主要是参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方面难度较大,虽有《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但其操作性较难,执法人员难以实行强制手段,特别是目前只有迪口、玉山、南雅、东峰、东游等五个镇有规划建设生猪集中屠宰场(点),对生猪进行“集中屠宰,集中检疫”。而其他乡镇都是分散屠宰,造成生猪检疫无法规范到位。此外,现在交通发达,生猪贩运户和屠工偷逃检疫现象严重;且目前畜禽养殖均以散养为主,产地检疫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很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今后防疫工作重点与建议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力量,不仅工作辛苦,而且任务重大。目前,我市还有13个村级场和9个涉农居委会没有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为此,建议增加我市22名动物防疫员指标。同时,在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标准方面给予适当提高。在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员素质方面,每年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培训班或选送参加专业院校培训学习交流的方式,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加强基层站办公场所建设。目前,全市还有11个乡(镇)基层站和4个街道农林水办没有专门的疫病防控办公场所,急需加以解决。在今后三年要安排有条件的乡镇站开展基层示范站建设,统筹一定资金建成5个基层示范站。
3、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兽医实验室与水生病害实验室面积约200平方米,按要求约需600平方米,尚存在面积小、仪器设备难以按要求摆放的问题。为此,要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根据我市动物实验室和水生病害防治站建设要求,积极争取省上部门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促进项目的落成。同时,要积极整合各有关部门产品质量监测资源,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有效地开展动物及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畜牧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