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2/17 14:39:00 来源:中国畜牧网 阅读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快广西现代水产畜牧业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我们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加快广西现代水产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广西水产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区水产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对策。
国内外水产畜牧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对比这个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广西水产畜牧业差距较大,形势逼人。从国际上看,广西水产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我们必须奋起直追。以畜牧业为主是欧美农业的显著特点。荷兰、新西兰等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70-80%以上。相比之下,广西相差35-55个百分点。从国内情况分析,广西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很大,我们必须加快发展。2009年,广西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为34.1%,而早在2004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超过45%的就有西藏、四川、青海等省区。水产方面,福建、浙江等省的渔业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是广西的3倍以上。从区内情况看,我们必须科学发展。广西水产畜牧业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一二三产的比重为53:25:22,加工、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实现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富民强桂”,客观上更需要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第一、夯实广西现代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水产畜牧业责任重大。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广西“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广西农民人均收入要达到8000元。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二、优化广西整体经济格局,振兴二三产业,水产畜牧业不能“掉链”。目前,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 16.9:48.5:34.6。而水产畜牧业一二三产的比重为53:25:22,差距明显。我们不能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掉链”,拖全区后腿。第三、推动广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水产畜牧业不能“掉队”。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富民强桂”的战略目标。水产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实现“强桂”和“富民”,不能没有水产畜牧业这个基础。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打牢基础,拓宽渠道。否则,我们就会“掉队”。第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扩大广西同港澳台、东盟的合作,水产畜牧业不能“抹黑”。广西与东盟以及港澳台地区、周边省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将日益频繁。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期。我们不能因错过这个机遇期,给广西“抹黑”。
可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和实现“富民强桂”都必然要求广西加快现代水产畜牧业的发展。而经过研究分析广西水产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使我们认识到,加快发展广西现代水产畜牧业,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从有利因素看,加快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广西水产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2006-2009年,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均排在全国第8位,跨入全国水产畜牧大省行列。2010年,预计全区水产畜牧业总产值将继 2008、2009年后再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8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856亿元,渔业产值23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67倍和 1.6倍;按产业链测算,水产畜牧业养殖、加工和服务业总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13.3亿元。
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加快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不利因素也不少: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市场竞争加剧。水产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包括:一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产品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第三是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四是产业发展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抵御风险能力仍比较差。
不利因素能够使我们居安思危,增强我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有利因素使我们信心倍增,清晰地看到了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将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成强劲型产业;在加快养殖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将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将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成为广西经济格局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将广西水产畜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上下功夫,将广西水产畜牧业打造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
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实现350万吨,年均增长5%;肉类总产量实现533万吨,年均增长6%;按统计局口径,全区水产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30亿元(即“双千亿元”),年均增长8%,占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0%以上;按产业链测算,水产畜牧业养殖、加工和服务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水产畜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约占1/3;饲料工业产量达到90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比例从目前的53:25:22调整到45:28:27。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将采取“紧扣一个主题、走出一个误区、依托四大动力、打造三大平台、落实四项措施”的“11434”基本对策,即:
1、紧扣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加快推动水产畜牧业科学发展。
2、走出认识误区。根本扭转长期以来将水产畜牧业作为大农业“副业”的观念,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抓水产畜牧业就是抓农民增收、抓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
3、依托四大动力。第一、调动人才创造力。第二、发挥政策推动力。第三、增强科技带动力。第四、培育产业化牵动力。
4、打造三大平台。第一、打造项目工程平台。“十二五”期间,我们决定实施“123工程”,即:通过水产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动物防疫、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中低产池塘改造、渔港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远洋渔业及南沙外海域渔业捕捞生产、特色水产畜禽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建设、水产畜牧产业园区建设、草地保护开发、养殖业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等十大项目建设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实现养殖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养殖、加工和服务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第二、打造园区经济平台。规划建设以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为代表的一批集科技研发、试验示范、科普展示、加工流通、休闲观光、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水产畜牧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区。第三、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以产业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为平台,加快建设面向粤港澳和东南亚的水产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加强与东盟各国渔业合作,发展远洋捕捞和休闲渔业。
5、落实四项措施。第一、加快结构调整,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按照“一稳、二扩、三改” 的思路,即稳定生猪、家禽主导产业,扩大水域养殖面积、扩大山地养殖面积,改变品种结构、改变养殖方式、改造低产池塘,做好山上和水上养殖“两篇文章”,向山地、水面要面积、要产量、要效益。第二、大力发展特色水产畜牧业,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第三、着力推进“接二(产)连三(产)”,形成经济新格局。第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