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3/3 10:19:00 来源:金农网 阅读数:
一、 十一五 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 期间,我县畜牧业发展应对了畜产品市场价格多次剧烈波动的巨大挑战,经历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严峻考验,承受了 苏丹红 、 三聚氰胺 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严重冲击,蒙受了特大干旱、低温寒潮、洪涝灾害给畜牧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化解了散养户退出养殖业的发展危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模式,着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努力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着力构建新型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实现了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㈠畜牧业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十一五 末,畜牧业产值达到17.45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4.8%,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生猪出栏达到61.5万头,牛、羊出栏分别达到4.11万头和15.26万只,家禽出笼达到649.41万只。
㈡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增强。 十一五 末,全县人均占有肉类124.5千克,人均占有禽蛋58.8千克。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提高。
㈢畜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猪产业较快发展,全县出栏达到61.5万头,比 十五 末增长177%;禽蛋产量达到32854吨,比 十五 末增长170 %;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牛、羊出栏分别达到4.11 万头、 15.26万只,比 十五 末增长 107%、163%。
㈣规模养殖突飞猛进。 十一五 末,全县共建成3个标准化万头猪场,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1个,其中生猪小区15个、蛋禽小区8个、肉禽小区5个、肉牛养殖小区5个、肉羊小区8 个。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规模户达385户,年存笼蛋鸡1000只以上的规模户达221户,年出笼肉鸡1000只以上的规模户达186户,年出栏肉牛 50头上的规模户达28户,年出栏肉羊50只以上的规模户达263户。
㈤标准化生产方兴未艾。 十一五 期间,标准化养殖模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全县生猪 150 养殖模式达到804栋,蛋鸡 153 养殖模式已达542 栋, 1235 养羊模式已达222 户, 165 养牛模式达到115户。同时,畜禽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基本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畜牧业标准体系,全县共有6个畜禽产品获得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6个产地认定,魏家山牌生态鸡蛋成为全省知名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㈥畜牧兽医体制基本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省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意见》(鄂政发[2007]3号)文件要求,我县县级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到位,县畜牧兽医局成为全市*,全省为数不多的政府直属事业局。初步建立健全了以畜牧兽医局为行政管理、以动物卫生监督所为执法监督、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站为技术支撑的新型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同时,完成了4个乡镇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了县、乡、防疫疫苗冷链体系,使全县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此前,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乡镇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的意见,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了谷政办发[2004]58号《关于认真做好乡镇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的意见》,解决了防疫人员编制及工资待遇问题;全县建立了22名乡镇防检监督员和100名乡镇协防员的防疫队伍,并将防疫经费(85.4万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254名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263名参加了意外伤害保险。努力构建 以钱养事 新机制,村防疫员待遇逐年提高。2010年全县11个乡镇经济开发区,派驻防检监督员 22人,聘用协防人员100人,防检监督员年工资达到12000元,协防员劳务报酬达到5000元以上。畜牧业 以钱养事 经费达215万元。畜牧业经费占整个 以钱养事 经费的比重达到 38%。
㈧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五年来,我们积极创新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畜产品安全工作由弱到强,实现了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在监管机构上,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具体负责辖区内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检测体系上,从以往的部省抽检、转变为部省市县四级全面抽检、自检体系,检测密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在监管手段上,既有专项整治又有例行检查,既有拉网式抽查又有快速检测。2010年,全县多方筹措经费,购买盐酸克伦特罗速测条350个,莱克多巴胺速测条350条,三聚氰胺速测条20条,对全县50多户规模养殖户进行了尿样检测,共完成检测尿样700份,对规模养殖场鸡蛋样品进行了抽检,超额完成了自检计划。通过检测,所检生猪、鸡蛋全部合格,从源头上确保了我县居民的肉食品安全。
㈨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提高。 十一五 期间,进一步创新防疫工作理念,强化基础免疫,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监测网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动物防疫工作实现了三大转变:由 要我防 向 我要防 转变,由 重点防 向 全面防 转变,由 春秋防 向 常年防 转变。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羊痘、猪蓝耳病等六类重大动物疫病做到了应免尽免,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0.01%、0.8 %、2.1%,均低于全省规定的控制标准。五年来,无一重大动物疫情发生蔓延。
㈩自身建设逐步加强。一是外塑形象,改善工作环境。 十一五 期间,我们用好用足中央、省、市、县扩大内需的各项畜牧业优惠政策,抓紧抓好县、乡两级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畜牧兽医系统上下机关面貌焕然一新。按照打造 网上畜牧局 的具体要求,狠抓办公自动化建设,先后投入数万元资金,租用光纤线路,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县局为核心,面向全县畜牧兽医系统的 信息高速公路 ,初步实现了业务办理流程化、公文处理自动化、指挥调度网络化。二是内强素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十一五 期间,对全县22名防检监督员、40多名检疫员200多名兽医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考试考核换证工作;对全县200多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进行了登记发证;2010年,结合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注重科学调配,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仅2010年就调整、提拔、交流使用干部11人,其中:正股级干部6人,副股级干部5人。一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既优化了局系统的人才资源,又营造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事尽其成的良好局面。
二、谷城县畜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全面小康中将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根据《湖北省畜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和谷城县委《关于农业发展2009-2015年整体发展规划》,我们拟定了《谷城县畜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用以指导今后全县畜牧业发展工作。
任务目标
十二五 期间畜牧业发展机遇很好,但任务十分艰巨,任务目标的重点是通过养殖数量的增长、养殖结构的调整、养殖质量的提升、养殖产业的成熟,形成具有谷城特色的畜牧产业经济。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养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把谷城建成畜牧大县、畜牧强县。实现养殖户致富增收,进而提高全县农民收入水平,为到2015年实现农民纯收入翻一翻做出积极重要贡献。所有任务目标从2011年实施到2015年全部完成。
1、总量目标
到2015年,全县养殖总量要有较大的增长,到2015年底,生猪年出栏达到80万头,牛出栏 10万头,羊出栏30万只,家禽年养殖总量达800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4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3000 元,谷城建成畜牧大县。
2、区域目标
谷城畜牧业的发展今后几年还不具备全县统一一个养殖种类的水平,需要多种养殖种类同步发展,因此在区域布局上体现出多样化,重点两个方面:
①建设四个养殖基地:全县80万头无公害生猪供应基地、谷西南山区1000万只优质土鸡养殖基地、汉江万亩滩涂草食畜禽养殖带、谷中部10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
A、全县80万头无公害生猪供应基地。以全县生猪养殖协会为依托,以规模生猪养殖场为主体,形成年出栏80万头无公害生猪供应基地。其中万头猪场6家, 5000头猪30家,3000头猪场50家,1000头猪场 100家,500头猪场300家。同时,以规模猪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家庭生态养殖。
B、谷西南山区5000万只优质生态土鸡养殖基地。以赵湾、紫金、南河、薤山为主体区,以五山、盛康、茨河山区村组为辐射区,四个平原乡镇为补充区,发展形成5000万只土鸡养殖规模。4个主体区乡镇,每个乡镇土鸡饲养总量要达到500万只以上,3个辐射乡镇土鸡饲养量要达到200万只以上。
C、汉江万亩滩涂草食畜禽养殖带。沿汉水两岸,从冷集汉江村一直到茨河白龙庙村,所有滩涂面积发展以牛、羊、兔、鹅为主的草食畜禽。组建整合成1-2个草食畜禽合作社,以养殖大户为主,形成规模经营。1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达到30家,200只以上的肉羊大户达到200家,千只草鹅大户30家,千只肉兔(獭兔)30 家,形成沿汉江草食畜禽养殖带。
D、谷中部20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以城关、盛康、石花、冷集四个乡镇为主体。积极发展分散式万只肉鸡规模养殖场,总数发展到200家。同时发展1-2家工厂化大型肉鸡养殖场,年饲养量300万只以上,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生产安全达标肉鸡产品。
②建成七大类14个养殖园区:
A、生猪类四个园区。
冷集、城关、开发区两镇一区交汇处5万头良种生猪繁育园区。以县畜牧良种场,康利公司、再然公司两家万头猪场为核心,为全县年提供5万头优质种猪。其中康利重点提供2万头五元杂交配套系种猪、再然公司提供2万头优质二元杂交种猪、畜牧场提供1万头优质清坪二元杂交种猪,满足全县养殖户对种猪的需要。
朱家洲万头生猪高效养殖示范园区。所有养殖新科技、新产品、新工艺在这一园区展示示范,推广全县。使这一园区成为谷城养猪科技的前沿阵地。
江家洲5万头生猪产业示范园区。实践朱家洲万头生猪高效养殖示范园区推广的生猪养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成为全县生猪产业示范基地。
五山、紫金、茨河、南河、赵湾清平猪保种开发区。县畜牧良种场定向对这5个乡镇输送清平猪种猪,开展适度杂交、生态放养,做到保种与开发兼顾,达到年出栏清平杂交猪20万头以上。
B、蛋鸡类一个园区。
庙滩镇百万只蛋鸡养殖园区,以魏家山为中心,向南扩展到南川,向北扩展到洄流,形成三个标准蛋鸡养殖小区,总数达到600万只。
C、牛羊养殖园区四个。
石花白果5000只肉羊养殖园区,养羊户主要分布在汉十路两旁丘陵山区。
南河兴隆5000只肉羊养殖园区。重点发展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马头山羊三元杂交优质肉羊。
赵湾摩天包万头(只)牛羊养殖园区。恢复万亩飞播草场放牧能力,加快牛羊品改的力度,提高个体重,形成年生产2000头肉牛、8000只肉羊的生产能力。
盛康王家井万头养牛园区。积极发展优质肉牛和奶牛产业,力争建成全省标准万头规模养牛场。
D、精品土鸡养殖园区两个
茨河沿303省道两旁建年生产10万只精品土鸡养殖园区,形成贡品产业基地。
五山谢湾50万只精品土鸡养殖园区,形成出口产业基地。
E、种土鸡养殖园区一个
在石化巩湾建成2000万只土鸡苗供应基地和配套技术示范服务基地,带动做大谷城土鸡产业。
F、肉兔养殖园区一个
在经济开发区三叉北部建设200万只肉兔(獭兔)园区,形成特色产业。
G、饲料加工类园区一个
经济开发区东段建成一座年产50万吨饲料加工厂,辐射整个鄂西北和河南省南部地区。
3、产业目标
引进挂靠1-2家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使谷城成为重要商品供应基地。大型加工企业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进,力争全县80%生猪、禽蛋等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加工销售出去。引进挂靠的重点是大型肉品、乳品加工企业,如双汇、雨润、伊利、蒙牛、温氏、中粮等,同时鼓励县内养殖场(公司)生产加工同步发展,全部走加工销售路子。
培植组建4-5家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全县每种养殖项目选定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合作组织,力争全县80%以上的畜产品生产、销售等由分类的经合组织协调运作。从品种引进、饲料供应、疫病防控、生产管理、品牌运作、加工销售等都由经合组织操作,真正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在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公司)的培植发展上,县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精干专班,专门指导合作组织(公司)的定位、发展方向等战略问题,协调经合组织(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全力服务经合组织(公司)的发展。形成政府引导、部门管理、专班服务持之一恒的发展格局,逐步整合经合组织(公司)的各项资源优势,努力达到一个养殖种类,一个养殖经合组织(公司),成为真正的畜牧发展龙头。
打造5-6个畜产品品牌,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实施品牌生产战略,全县统一品牌,争创省、*优质品牌。生猪生产上以全县生猪养殖协会(合作社)为主体,全县创 谷城牌 无公害肉猪品牌,获取系列认证,形成年出栏100万头规模;生态土鸡养殖上以荆山源、春羽公司为龙头,创建生态土鸡品牌,形成5000万只土鸡及蛋产品规模;肉鸡养殖上以三联肉鸡养殖公司为主体,创绿色肉鸡品牌,形成年出笼2000万只规模;牛羊生产上以绿洲公司为主体,创建牛羊品牌,形成年出栏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规模。其它养殖种类,都要创建品牌,各自获取相应认证,生产达标产品。
具体措施
1、技术措施
畜牧养殖全面实施科学化生产,推广科学养殖模式、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养殖。畜牧部门对全县所有养殖项目依据法律、法规,国家、省、市标准,提出谷城标准化养殖指导意见,所有养殖依照标准化指导意见实施。对县内畜产品供应基地普遍性开展无公害双认证,重点攻克绿色认证,高端畜产品上有机认证。严格杜绝有害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
生猪生产大力推广标准化 500 、 150 养殖模式及 生态发酵床 养殖模式,并加大对地方清平猪的保种开发,肉牛推广 165 模式,肉羊推广 1235 模式,土鸡养殖推广 两段式 生态模式,肉鸡推广标准化万只鸡场工厂化养殖模式,蛋鸡推广封闭式 三机配套 养殖模式。其它养殖项目都高起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全县畜禽养殖品种定向上相对统一,生猪三个品种定向(杜洛克 长白 大约克三元杂交、PIC配套系、长白 大约克 清坪内三元)。牛以西门塔尔与本地牛杂交为主,羊以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马头山羊杂交为主,蛋、肉、土鸡选定1-2个品种。
在畜禽防疫上,严格按照省级标准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施。在畜禽养殖生态保护上,严格按照全县整体规划和环保部门的要求实施。
2、营销措施
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以龙头加工企业、农村专业经合组织、协会、个体经销商为主体,实施畜产品营销战略,实现畜产品在营销中增值。建立稳固、通畅,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销售网络。同时,依托谷城交通便利,承东接西、通南达北的区位优势,在谷城建原产地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重点建 五大批发市场 :冷集生猪交易市场、石花牛羊交易市场、城关仔猪交易市场、庙滩禽蛋产品交易市场、城关肉鸡批发市场和土鸡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建设按要求进行专题选址、布局、设计、建设。
3、行政措施
①加强领导,明确任务。首先强化认识,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是我县农民增收致富首选的短平快项目。其次科学决策,各乡镇要把畜牧产业发展纳入本地科学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中,把畜牧业纳入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加以实施,第三明确任务,根据全县畜牧总体规划,以创建畜牧大县、强县为目标,各乡镇制定具体目标,全县上下整体联动,形成大发展的氛围。
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整合国家、省、市各项扶持奖励政策和项目资金,对重点产业带、重点基地、重点养殖小区(场、户)、重点技术环节、重点营销主体、重点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扶大扶强。县政府设立畜牧发展专项基金,刺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用大投入实现大发展。
③强化服务,创造环境。县内各涉农部门,都要加大对畜牧产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在项目、资金、政策、服务上,都要有含金量很高的支持和服务,特别是畜牧用地、用电、用水、道路建设、信贷资金、畜产品流通、税费交纳等方面给予更宽松环境。对重点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用超常规的措施,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