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3/14 13:38:00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3月11日,新疆畜牧兽医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全区畜牧业工作,谋划部署“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及2011年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主要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基础,以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控、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服务和行政执法为支撑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推进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实现新疆畜牧业的跨越发展,实现由传统畜牧大区向现代畜牧强区发展。
2010年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畜牧业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下达各类畜牧业发展资金17.1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47.4%。特别是在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等方面的支持有了重大突破。在游牧民定居工程上,国家已同意在“十二五”期间,安排新疆11.05万户牧民实施定居,总投资将达33.15亿元,全区广大牧民千百年来四季游牧、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望彻底改变。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草原禁牧实行补助,对草畜平衡实行奖励,对牧区人工饲草料生产和牲畜品种改良等实行生产补贴。按国家核定的基数,新疆有1.5亿亩草原可享受禁牧补助,5.4亿亩草原可享受草畜平衡补助,每年可获得补助资金将超过20亿元,平均每个牧民可获得1380元。自治区还大力实施定居兴牧水利工程,27座牧区水利工程在短时间内正陆续上马。据自治区畜牧厅不完全统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对畜牧业的投资预计将达到273亿元。这些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新疆畜牧业建设历史欠账问题,将彻底扭转新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牧区和畜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力带动新疆农牧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同步奔小康。
在工作会议召开前的3月10日,自治区畜牧厅组织机关处级干部和各地州市畜牧兽医局长举行了为期一天的务虚会议,学习讨论了《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大干快干。自治区副主席钱智出席了务虚会议并指出,当前,新疆畜牧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都已经进入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今后一个时期,新疆畜牧业要紧紧围绕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扣准“强基础、促转型、保增长、惠民生”的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力争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开辟农牧民增收新领域和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上取得明显突破。
钱智强调,今年是自治区“民生建设年”,畜牧部门作为定居兴牧、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两项自治区民生实事工程的政策执行者之一,必须切实抓好国家的自治区相关政策的施行工作,集中资金和人力,推进民生建设。自治区畜牧厅拿出《关于落实“2011民生建设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定居兴牧、惠民富民补贴、畜产品市场保障”等8个方面32项改善民生工作,很好很切实,要统筹安排、分解责任、协调配合、督察落实,确保各项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畜禽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畜牧业经营产业化、动物防疫网络化,畜产品营销市场化”的现代畜牧业五化目标实现。
2010年,新疆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各类牲畜出栏4287万头(只),肉类产量207万吨,奶类产量270万吨,禽蛋产量37万吨,肉类产量、牛奶产量、禽蛋产量分别较“十五”末增长72.08%、71.10%、48.06%。全区牛的良种率达59%,绵羊良种率达67%,山羊良种率达66%,分别较“十五”末提高了5.9、6.1和9个百分点。一年来,全区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饲料、兽药和畜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8.7%和97%,生鲜乳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保持在100%。
自治区畜牧厅已制定新疆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32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蛋类产量超过50万吨。全区牛、羊、猪禽良种率分别达到75%、80%和95%;肉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商品牛奶加工率达到80%以上,纳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养殖户比例达到70%以上;全区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逐步对全区1.5亿亩荒漠草原实行永久性禁牧,对基本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管理。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全区实现牧民定居10万户以上,定居率达65%,牧民定居后人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农牧民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