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6/29 14:07:0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阅读数: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张掖,这里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独特的位置、多样的地貌,形成了天然的动植物疫病隔离区。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草食畜、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甘肃省七大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全市六个县区分别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和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
张掖市市长栾克军日前在“甘肃优质天然畜产品及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张掖肉牛产业在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份额逐步加大,链条不断延伸,效益显著增加,整体上已进入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据了解,2010年该市肉牛饲养量达到77.3万头,比2007年增长44%,出栏19.7万头,增长70%,基础母牛32万头,增长57%。肉牛产业已成为该市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增收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近日,美国邦斯美集团与张掖市在肉牛产业上进行高层次合作,正是看准了张掖肉牛产业的独特优势、先进模式和发展前景。
张掖市畜牧局局长杨成林说,为了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来抓的发展战略,以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作为目标,制定了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了“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并将肉牛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三位一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确保肉牛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负责、专门的部门承担、专门的队伍去干、专门的支撑条件保障。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甘州、临泽、高台等肉牛养殖的主县区肉牛饲养量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行列。
在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处于萎缩形势下,张掖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3年来直接投入9000多万元,从信贷资金、基础母牛保护、幼犊繁育、疫病防控、养殖大户培育、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青贮氨化窖建造等方面对肉牛产业全程进行重点扶持。同时,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3年为养牛大户、企业发放贷款5亿多元;对养牛企业和养牛大户无偿划拨养殖用地8000多亩;免征土地占用税、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相关税费2.2亿元;实施农户小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能繁母牛“零费用配种”、动物“零费用免疫”等扶持政策,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也激发了一大批能人大户、企业投资肉牛产业的热情,3年来全市肉牛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投入的民间资金达到13亿多元。
杨成林说,为了加快肉牛养殖规模的合理扩张,该市大力发展以养殖小区、专业村社、规模养殖户为主体的规模养殖形式,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以“统一圈舍标准、统一引进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组织销售、分户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在各县区全面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肉牛养殖小区发展到220个,其中千头以上19个、500头以上25个、百头以上133个、50头以上43个、1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3.8万户,规模养殖量占到总量的56%。同时,制定了肉牛饲养技术、牛肉分割分级、质量追溯等54个技术标准和规程,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中全面推行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畜产品技术规程,全市肉牛养殖标准化普及率达到55%以上。
近年来,张掖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种植、养牛、沼气、设施农业循环利用、循环发展的形式,初步形成了“100万亩玉米制种、3800万亩草原、60万亩人工草地、350万吨饲草、100万头肉牛养殖、7万座沼气池、40万吨沼渣沼液、5万亩设施有机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制种玉米秸秆青贮氨化、揉碎发酵等新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了15%。全市年青贮氨化农作物秸秆60万吨以上,既改善了乡村环境,又为肉牛养殖提供了饲草保障。杨成林说,在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张掖市积极探索产业运行机制,形成了“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发展模式,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鼓励引导养殖公司、养殖大户、贩销能人组建专业合作社,全市肉牛专业合作社达到38家,*的合作社拥有会员300多户、养殖规模达到1.2万头。加强公益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年招考招聘100多名高校毕业生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进驻乡村从事技术服务,每年选派60名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到养殖企业挂职服务,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派驻技术员驻场指导,百头以下的以村为单位派驻技术员跟踪服务,为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