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1/11/23 9:07:00 来源:青海农牧业信息网 阅读数:
2011年,青海省天峻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畜牧业生产呈现出“两个显著提高、五个明显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和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预计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70.09万头(只、匹),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0.16%,比“十五”末提高0.16个百分点;仔畜繁活率88.2%,比“十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成畜损亡率1.49%,比“十五”末下降0.89个百分点;牲畜总增率42.1%,比“十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商品率36.66%,比“十五”末提高2.76个百分点。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27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24元,比“十五”末增加4306元。
二、加大资金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增强。狠抓以畜用暖棚、农业综合开发、退化草地治理、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人畜饮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一是续建项目7项,完工6项,完成投资4274.6万元。建成布哈河新源镇段生态防洪堤25.086公里、河道整治80公里、县城防洪渠10.7千米和配套便桥10座;引水枢纽1座,干渠5条长5.19公里;划区轮牧2.59万亩,畜用暖棚30幢,药浴池436平方米,注射栏73处;沙化草地治理0.73万公顷,黑土滩治理0.2万公顷,毒杂草草地治理6.67万公顷。建游牧民定居房940套,完成了千户牧民新村围墙大门、通电、通暖、通污、通厕及综合功能区中的综合服务楼、健身中心、购物中心等工程。二是新建项目11项,总投资20950.4517万元,完工 6项,完成投资18620.45万元。建人畜饮水管道34.298公里,解决了3932人、8763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加大维修改造力度,恢复了349人、1.43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畜用暖棚443幢,草地围栏55.5万亩;黑土型退化草地治理2.31万公顷,毒杂草治理2.08万公顷;补播改良退化草地区域面积20万亩,作业面积2.5万亩。建游牧民定居房580套,完成了千户牧民新村882户住户有线电视入户。
三、大力推动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区域功能明显增强。一是加快天峻藏系羊良种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划定天然草场2万亩,建设高原牦牛原种繁育基地和高原藏羊原种繁育基地,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继续推进“良种工程”,落实资金143.7万元,共鉴定种公羊2044只、生产母羊3407只、公羔3274只、犊牛220头,选育鉴定的种公羔比市场价高出100元、种公牛高出1000元。二是加快天峻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基地建设。以苏里、木里、龙门、舟群为中心,充分利用龙门、苏里丰富的野牦牛资源,加快建立高原牦牛核心群和饲养示范点,做大做强“天峻野牦牛”产业。目前,龙门乡冉雀野血牦牛繁育专业合作社存栏野血牦牛700头,其中适龄母畜500头,犊牛200头。新源镇桑木纯精乳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建野血牦牛酸奶包装加工厂1处,年生产能力达360吨以上。三是推进现代化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体系,逐步构建高原有机食品的产业链。投资280万元,对青海湖源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有冷库进行了改扩建,屠宰加工牛0.66万头、羊2.7万余只,开发羊排、牛排、羊肉卷、牛肉卷、精品羊肠等40余种。
四、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畜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明显增强。按照“整合资源、规模经营、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的发展理念,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以草场和牲畜作价入股的形式成立了25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牧户达1377户,占建设村总户数的83.6%、全县总牧户的40.3%;入股草场788.84万亩,占建设村可利用草场的74.7%、全县可利用草场的55.2%;入股牲畜15.66万头只,占建设村牲畜存栏的58.6%、全县牲畜存栏的22.5%。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进了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加大牧民科技推广和培训,科学养畜水平明显增强。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县委、县政府与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省畜牧总站3家科研单位签定的《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合作协议》,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编制了总投资216万元的《天峻县犊牦牛腹泻病原的分离及综合性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等5个科技推广研究项目,落实资金86.4万元,项目正在实施当中。二是结合畜牧业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加大牧民技能培训力度,落实资金45.35万元,采取县城集中、进村入户培训形式,计划完成牧民技能培训1170人次。目前,已完成培训196人,其余正在培训当中。三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全县畜疫防治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以口蹄疫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密度达100%。同时,加强活畜及畜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流通环节检疫,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彻底杜绝了疫情的发生,确保了肉食品安全。
六、积极落实强牧惠牧政策措施,牧民生产积极性明显增强。一是积极与县农村信用社协调,共向26个专业合作社及部分牧户发放贴息贷款1645.6万元,主要支持牛羊育肥、牧民进城经商、兴办经济实体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激发牧民群众对非牧产业投入的积极性。二是继续落实《天峻县牲畜出栏奖补办法》,,共向牧民群众发放牲畜出栏补贴230万元。三是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国家补助资金43万元,购置农机具67台(套),受益牧户44户。
虽然全县畜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发展投入不足。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牧民自筹比例高,建设难度大。防灾饲草料基地少,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牧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优势特色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凸现,对畜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开发投入,畜产品加工尚处于初级产品粗加工水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的步伐缓慢。三是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渠道狭窄,流通不畅。四是牧民增收渠道狭窄。牧民文化素质低,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技能低,收入来源基本靠出售初级畜产品,增收渠道单一,持续增收难度大。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做好民生工作。注重“大、中、小”项目协调,“远、中、近”项目衔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为牧民收入增长创造条件。一是认真抓好已落实和2011年未完工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项目。继续加大与省、州的协调衔接力度,多渠道、多途径争取项目,提高项目的命中率,力争今年建设项目总量不减,并有新的增加。三是着眼未来,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尽快组织人员开展可研报告、项目方案等的设计和编制工作,为项目的申报和落实打好基础。
(二)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省、州确定的补助奖励标准,按照各牧户划定的禁牧面积和草畜平衡面积,完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发放工作,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努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三)积极推广“梅陇”模式,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认真总结梅陇生态畜牧业试点经验等多种形式草场流转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新源镇茶木康村等23个生态畜牧业启动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扎实推进新源镇上日许尔村、木里镇佐陇村、江河镇柔丹村等21个建设村建设,积极引导牧民合理流转草场,推动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鼓励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城镇居民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下乡流转草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合理配置、优化布局、提升规模”的结构调整思路,在苏里、木里、龙门、舟群等高寒地区建立牦牛生产基地,在新源镇、快尔玛、生格等布哈河流域发展基础较好的南部地区建立藏系羊繁育基地。一是积极引导新源镇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园区5个示范点、2个种羊场和高原牦牛原种繁育基地、高原藏羊原种繁育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大好机遇,加快草地生态恢复,整合现有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加快人工饲草料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快牦牛饲养示范点建设,做大做强牦牛生物产业。在苏里、木里、龙门、舟群等地区加快组建以牦牛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高原牦牛核心群和饲养示范点,加大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和种群数量,提高产仔率,扩大畜群数量。
(五)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升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认真抓好牧民经纪人培训,壮大经纪人队伍,引导他们在特色畜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积极培育科技起点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的提高。三是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合同契约、产权纽带、产销衔接、合作经营等方式,密切组织与牧户的利益连接;引导牧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牧民参与畜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等,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企业化和高效益“五化一高”为目标,积极开展天峻藏系良种羊、天峻藏系羔羊、野血牦牛、奶制品等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认证,大力宣传推介,引导并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上规模、上档次,打造品牌,提高效益。
(六)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切实落实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以牲畜口蹄疫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群防群控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二是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加强经营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肉食品安全。三是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严格规范畜产品市场、定点屠宰场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加快牧民科技培训和推广,推进科学养畜步伐。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推广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牦牛生物工程技术和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转化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协作,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培育多元化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三是抓好以牧区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主的各种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发展特色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创新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突出抓好技术人员、示范户、养殖大户以及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