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2/2/6 14:41:00 来源:中央日报网络报 阅读数:
尽管台“总统府”方面一再重申,对于美国牛肉进口问题,“没有预设立场和时间表”,然而非但养牛、养猪业者酝酿大规模抗议,部份蓝营“立委”日前也计划展开跨党派串连,要求不能轻易开放美国牛肉进口,可以预见,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沟通疏导,很快就会爆发一场政治风暴。
从2003年12月以来,台湾曾经三度禁止美国牛肉进口,又三度有条件开放;2011年1月,市售美国牛肉验出瘦肉精遭到下架,引发美国强烈不满,原本可能恢复谈判的“投资及贸易架构协定”(TIFA)因此无限期延宕。这段过程显示,美国牛肉进口题早就不是单纯的民生问题或是消费者安全问题,而是复杂的政治与经济问题;美国牛肉的风险也无法以理性的科学或医学角度判断,而是要从民粹的认知来解读。
就事论事,美国牛肉当然不是零风险,但全世界开放美国牛肉进口的至少就有二十多个国家,连同美国本身,每天都有数以百万的人吃美国牛肉,难道他们都不怕死?再说,根据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从出生到八十岁,每天吃112克美国带骨牛肉、牛内脏、绞肉,感染新型库贾氏病(VCJD)的平均终生风险,分别为一千亿分之2.72、一百亿分之1.50O与一百亿分之5.77。相较于抽烟的1万分之7.7、吃槟榔一万分之5.9,显然要低很多。所以夸大开放美国牛肉进口的危险,确实是过甚其词,危言耸听。
尽管如此,此一问题既已变成政治问题,就必须以政治手段解决。台当局外有美国的压力,内部则须面对“立委”的杯葛、业者的反弹,以及消费者的疑虑。“农委会”针对美国牛肉定出三项重点,包括照顾消费者权益、兼顾产业团体发展、符合国际规范,其道理正在于此;而要达到这三项目标,有效的沟通与周延的决策,更是不可或缺!
令人担心的是,从这几天的发展看来,台当局无论是内部的沟通或是对外的宣导,显然都大有检讨的空间。举例来说,马英九虽然确曾表达过希望在下个任期内努力推动解决,但他既然“没有预设立场和时间表”,何以部门却紧锣密鼓,密集开会,俨然美牛开放进口政策已经箭在弦上?
如果说这种积极态度只是要做给美国人看,或许还有点道理,但看来似乎又不是这样,各单位确实十分认真,这种剑及履及的做法诚然值得肯定,问题是,行政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在执政党内有没有先约集党籍委员进行党政协调?汇聚党内共识?如果连执政党委员都不支持,怎么跟在野党沟通?再者,在政策方向尚未确定之前,为什么让“外交部”、“农委会”、“经济部”各自对外放话?使社会和业者误解马上就要开放?难道没有统一对外发言的管道吗?口径难道不应该一致吗?
我们必须指出,上次美牛风波闹得不可开交,就是因为沟通不足,“立委”群起反弹;马英九强调“一定要加强沟通工作,不管有没有开放,处理美牛议题都必须清楚、透明”,显然是有感而发。但现在看来,相关部会似乎还没有记取教训,这或许是新“内阁”刚上任还未进入状况所致,固然情有可原,但若不能赶快补救改进,恐怕很快就会遭到风暴来袭,实在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