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2/6/5 15:25:00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阅读数:
辽宁省铁岭市紧抓无疫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于今年3月份顺利通过了农业部无疫区评估认证检查验收,无疫区各项建设成果凸显,有力促进了畜牧产业提档升级,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畜牧业产值2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8.5%,畜牧业人均收入3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8%。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增强。通过无疫区建设,铁岭市及各县(市)区购进了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由原来只能进行血清学、细菌学检测到现在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春秋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切实提高免疫密度,坚决防止因免疫不到位引发疫情。重点加强新补栏畜禽定期补免工作,将每月第二周固定为补免周,开展每月补免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下发免疫方案和监测方案,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监测,切实掌握免疫抗体水平,保证了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降低畜禽死亡率,控制疫情发生,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二是公共卫生和畜产品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无疫区建设,增加兽医实验室仪器设备,提高了铁岭市动物源性传染病监测诊断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辽宁省防控布病“手套工程”2007年在铁岭市启动以来,提高了牛羊养殖户自我防范意识,牛羊布病发病率逐渐降低,为有效控制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强化流行病学调查,切实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对染疫动物实行消毒、焚烧、掩埋等无害化处理,净化了卫生环境,有力提升了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安全水平。在全市1175个行政村,建立了符合要求的1250个申报点,聘用1273名村防疫员为协检员,形成了“区域所+协检员+动物购销经纪人”、规模场直接派驻检疫员、对规模饲养场采取“保证金”的产地检疫模式,从源头上保证畜禽产品安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屠宰加工、贮藏和不按规定处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行为,进一步完善举报、监管、风险控制和违法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遏制非法处置病死动物行为发生,保障动物及其产品无疫安全。
三是基层基础工作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通过无疫区建设,铁岭市兽医体制由原来的市、县二级组织建成现在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卫生防疫组织,通过招聘,组建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对村防疫员实行聘用制,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彻底扭转了原来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延伸到乡、村、户,达到了全覆盖。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队伍为无疫区建设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是为畜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多年来,铁岭市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为契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了铁岭畜禽产品品牌,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铁岭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畜禽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地位。1999年以来,吸引大成、雨润、六合、辉山等境外、省外、市外企业到铁岭市进行畜禽养殖与畜产品加工业投资,涌现出了赢德、国美、宏福等一批国内、省内知名企业,赢德产品被评为全国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到中东、韩国、日本等国家。近年来,赢德公司共出口肉鸡产品11400吨,出口创汇5295万美元。宏福集团共出口肉牛产品1000吨,创汇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