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3/8/7 9:40:00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阅读数:
【导语·中国畜禽网】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创新探索,推动畜牧业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由传统规模养殖向生态化规模养殖,进而向新型合作主体抱团经营发展,成效显著。但上半年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等,暴露出浙江省畜牧业区域布局和养殖结构还不够合理、农牧结合还不够紧密、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还不够有力、统筹协调发展还不够全面等问题,畜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创新探索,推动畜牧业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由传统规模养殖向生态化规模养殖,进而向新型合作主体抱团经营发展,成效显著。但上半年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等,暴露出浙江省畜牧业区域布局和养殖结构还不够合理、农牧结合还不够紧密、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还不够有力、统筹协调发展还不够全面等问题,畜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场会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上,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提出,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浙江畜牧业的“升级版”,要从环保入手,注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注重人的安全和产业的永续发展。
三步曲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所谓三步曲,即优化生态畜牧业空间布局,有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包括三个层面:种养场户小循环、生态园区中循环和主产县域大循环。
衢州市龙游县就是县域大循环的代表。史济锡介绍说,近年来,龙游县着力实施农村规模畜禽养殖场“改沼治污”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广“猪—沼—作物”零排放生态立体农业模式,推进生猪养殖型提升。目前,该县已建成生态畜牧园区25个,规模养猪场460家,共建造沼气池8.4万立方米,年产沼气520万立方米,产生沼肥约180万吨,为规模养殖场节省煤电费用1900多万元。同时,积极引进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全县畜牧产业链的延伸,改变畜禽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的局面,提高产业增加附加值,增加农业收入。“目前全省共启动了27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史济锡说。
实现园区中循环的重点是结合“两区”建设,同步规划一批规模适度、种养匹配的生态牧场和家庭农场。在企业小循环方面,将严格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措施,各类畜禽畜养殖场户都应当通过与种植业主签订契约等形式,落实排泄物的生态消纳地。三个层次循环的共同推进,可以*程度地推动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四支持培育壮大龙型主体
“在培育龙型主体方面,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史济锡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带动力、竞争力强的新型畜牧主体和产业龙头,发展龙型经济,提升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200家全产业链融合的大型合作社,培育5家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种业企业、5家年产50万吨以上的集团化核心饲料生产企业、3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大型肉类屠宰加工企业。”
要达到这一目标,史济锡说,要重点做到四个支持:支持生态规模养殖场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支持核心种业和核心饲料企业培育;支持以核心种业企业、大型合作社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联合育种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核心饲料企业和大型合作社联合组建饲料原料集团采购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大环保型饲料推广力度,着力打造各环节紧密结合、安全可控的畜牧业全产业链。同时,围绕种猪、种禽、种兔等优势畜禽品种,进一步挖潜提质、优化重组,着力提升畜禽种业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因地制宜实施金华“两头乌”猪、湖羊、蜜蜂、长毛兔等特色优势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品质优势、知识产权的畜牧业“金名片”。
加减法调整区域布局
浙江省畜牧业区域布局的现有情况是,一方面嘉兴、衢州等传统主产区转型不够快,部分区域养殖过载,如南湖的新丰、衢江的杜泽等;另一方面大多数地方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尤其是山地资源丰富的温州、台州。
史济锡说,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要坚持加法和减法一起做、调量与提质齐步走。“减”,主要是嘉兴、衢州等养殖过载区域,力争到2015年分别调减嘉兴、衢州生猪饲养量45%和15%。“增”,主要是在宁波及温台丽等一些丘陵山地资源丰富、自给率较低的宜养区域,重点建设一批畜禽排泄物得到充分利用、规模适度的生态养殖场,力争到2015年温州、台州猪肉自给率提高15%,丽水、宁波提高10%。“稳”,主要是杭州、湖州、绍兴、金华、舟山等现有养殖量相对适宜的区域。在调减的同时要提质,全面提升产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