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时间:2014/9/1 9:17:00 来源:黔西南日报 阅读数:
【导语·中国畜禽网】贵州普安县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以六种养殖方式为抓手,以“五改进五转型”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受益,有效地推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贵州普安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以畜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化,从全放牧向半舍饲、全舍饲转化,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
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受益
由曹泽英、蒋红等7户农户牵头组建的大湾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普安县大湾畜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成立于2013年7月,现建有标准羊舍1200平方米,羊存栏320只,有社员19户。
合作社负责人曹泽英告诉记者,合作社与园区内的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基础母羊,进行防疫、管理、饲料加工等技术指导,以3000元每只的价格回收合作社养到30公斤的羊。合作社则与入社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对农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以2800元每只的价格回收羊。经核算,养殖每只杜泊羊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合作社养一只羊能赚1500元,农户能赚1300元。
“加入合作社后,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正在给羊喂草料的饲养员李林还没开口就先笑了起来。
据介绍,村民李林在合作社入有股份,又被合作社聘做饲养管理员,不但参与合作社的分红,每月还多有3000元的工资。不仅如此,李林与合作社签有长期的秸秆收购合同,以前竖在地里都没人要的玉米秆一下子成了抢手的“金疙瘩”,每公斤能卖0.6元。
而这些仅仅是普安县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后,推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普安县大湾畜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以盘水镇大湾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三板桥、地瓜等多个乡镇,辐射区域国土面积23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1万亩,有天然山地草坡17.65万亩。园区规划总面积54000亩,包含2个种羊场、20个绵羊扩繁场、26个养殖小区,以及29个养羊专业合作社。2014年4月被批准为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后,该县及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高振敏为组长,县委副书记牟庆芳为常务副组长,副县长谭代武为副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管理委员会,制定工作方案和园区规划,整合全县资源,进行合力攻坚建设。
目前,园区建设一派火热,建成园区主干道路31公里、机耕道23.5公里、生产便道21公里、人畜饮水管道20公里、喷灌管道3公里、标准化羊圈15591平方米,共完成投资3.8亿元。已引进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2家养羊龙头企业入驻,引进2家融资担保机构进入,注册养羊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5个,发展养羊户57户,羊存栏1.6万只,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5012万元,销售利润1672万元。
以六种养殖方式为抓手——
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为解决农户不敢养、不想养、不会养导致的养殖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等问题,普安县积极探索实践了“养殖小区(合作社)养殖、联户养殖、农户为大户养殖、养殖大户带动农户养殖、养殖大户承包农户土地养殖、养殖大户收购农户草料养殖”六种带动农户养殖的方式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群众养殖积极性,使草地生态畜牧业能够真正覆盖更多的群众和惠及更多的贫困户。
“我们5户实施联户养殖,1户仅投入2万多元,就建起了400平方米标准羊舍,种了20亩皇竹草和甜高粱,第一批先试养30只基础母羊,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后,还将扩大养殖规模。”六种养殖方式实施后,效果非常明显,采访中,养羊户沈吉瑞对联户养殖非常赞赏。
六种养殖方式,实现的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解决的是农户自筹资金难、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防疫水平低、草料贮备难、养殖难度大、市场开拓难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养殖大户承包农户土地养殖和养殖大户收购农户草料养殖两种方式,使农户既得土地租金,又能到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通过养羊大户与项目区农户签订长期高产牧草或农作物秸秆购销合同,还使农户通过卖草料获得超过种植粮食作物的固定收入。
与此同时,普安县又建立了“一个企业带动十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带动十个养殖小区,一个养殖小区带动十个农户,一个农户养殖十只羊”的产供销体系,确保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以“五改进五转型”创新工作方式——
在实践中明晰思路,“破难”前行
“创新才有发展、才有生命力,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期发挥效应。”县委分管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县委副书记牟庆芳如是说。
创新什么?怎么创新?早在2012年,在普安县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如何发展三农,如何破解发展三农的难题,就被列为讨论的重要焦点之一。活动中,县四大家领导分别领题调研,对一系列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2012年底,随着《普安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推进工作》等一系列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的相继出台,创新方式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种子在普安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播撒、生根、萌芽、勃发,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中形成了“改进工作重点、改进区域布局、改进组织模式、改进资金使用、改进项目管理和养殖主体转型、养殖品种转型、养殖模式转型、养殖技术转型、养殖规模转型”的“五改进五转型”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的创新,形成的是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的工作格局;项目资金实行贴息方式,专款专用、封闭运行,3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了3000万元贴息贷款,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杠杆作用”;草料公司的建立,1500吨草料的储备,确保了羊群的安全过冬;优质羊品种的选择,防疫体系的全面建设,确实让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5个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的划定,养殖主体的进一步明确,使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力量更加集中,发展更加快速。
“我们看重的是普安的环境好、基础好、政策好、模式好、扶持力度大、养羊氛围浓。”贵州普安华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剑说,普安年均气温14℃左右,无霜期约290天,气候宜人,有宜牧荒山82.4万亩,年均产农作物秸秆120余万吨,到普安投资是公司必然的选择。
贵州普安华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普安县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引导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返乡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等参与到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带动全县养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下,于今年元月招商引资引进的养羊龙头企业,目前该企业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杜泊肉羊扩繁场正在抓紧建设,羊存栏900只,计划到年底发展到5000只的规模。
时下,完整的产供销链条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加深,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户组织迅速组建了起来,正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植人工草场19.1万亩,建羊舍19.6万平方米,青贮窖16500立方米,养羊农户达6000户,羊存栏近17万只。规划到2015年使羊存栏量在30万只以上,将长毛兔养殖列入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规划到2016年末发展长毛兔养殖达100万只,兔毛产量500吨,产值1亿元,发展长毛兔存栏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