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我国肉鸡业已从传统的自然放养发展到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生产,但目前肉鸡不断进行着品种改良并广泛应用全价饲料,使鸡肉中鲜味物质沉积减少,导致肉鸡产品色泽差且风味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要求,最让人担忧的是饲料中抗生素、高剂量矿物质及其它药物的大量使用,使肉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此相对应的是靠农民零星养殖的土鸡在市场上却非常走俏,不仅是因为其肉质鲜美,而且这种土鸡不喂饲料,没有药物残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放心的畜产品,但不能呈规模发展。因此,利用山区的生态优势,发展山区农村规模化生态土鸡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项目特点:1)采用国内优良的土鸡作为养殖的鸡种,以克服外来鸡种肉质差的缺陷;2)在疾病防治方面,采用纯天然的中草药或纯天然的活性物质替代抗菌素,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替代抗菌素后,解决了鸡肉中药物残留的难题;3)土鸡到合适的生长阶段,在竹园、树林和果园中进行放养,食物由饲料为主向昆虫和杂草为主过渡,这样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显著改善鸡肉品质:4)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率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以天然活性物质、动物体中间代谢物及中草药为主要调节物,来提高畜禽肌肉中肌红蛋白、鲜味物质(肌内脂肪、肌苷酸、肌酸酐)的含量并降低异味物质(雄甾烯酮)的含量,这些活性物质一般是动物体本身含有的,既改善了肉质,又不存在肉产品药物残留的问题,保证了土鸡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技术指标:1)采用该项配套技术可显著缩短土鸡饲养周期,由原来的半年至一年缩短为4个月,提高饲料利用效益15—20%,可节省饲料用粮30—40%,降低生产成本30%;2)使土鸡肌肉中鲜味物质肌苷酸含量提高30-—50%,肌酸酐含量提高40-60%,肌内脂肪酸提高20%以上,雄甾烯酮含量降低10—20%;3)土鸡成活率可达98%以上。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流动资金280万元,第一年出鲜鸡100万羽,饲料1万吨,产值2800万元,利税230万元;第二、第三年可在此基础上发展,达到年产500万羽肉鸡、1.0亿产值和1100万元的利税的规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减少投资。技术成果提供方式、条件及适宜推广地区范围:合作发展、技术入股、技术转让,适合全国山区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