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农业博物馆 >  古代南方农学第一书—《陈旉农书》

古代南方农学第一书—《陈旉农书》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中国古代农学著作多达千百部,最重要的有所谓“十大农书”之说。“十大农书”指《夏小正》《月令》《上农四篇》《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马一龙农说》《知本提纲》等十部经典。其中,《陈旉农书》的作者陈旉是宋代扬州西山人,即今仪征人,他的《农书》亦称《陈旉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经典中占有显要的地位。

  在《陈旉农书》问世之前,中国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旱田农业经验的总结,而《陈旉农书》则是第一部反映长江流域水田农事的专著。书中不但谈农业,而且对养牛和养蚕也有论述,反映了南方农业科学技术在宋代达到的最高水平。

  陈旉其人,通晓诸学寄志农事

  陈旉(1076——?),史书无传,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应是一位道教徒。他生活于南北宋交替和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代,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也许是为了逃避战乱,常常不得已辗转于长江南北。他到处留心观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了江浙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后来他长期隐居在扬州西山一带,经营田庄,自得其乐,到晚年俨然成为一个农庄经营专家和农业技术专家。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陈旉七十四岁时,著成了一部反映长江下游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名著——《农书》,经过真州地方官的刊印而得以传播。

  陈旉十分博学,凡诸子百家、黄帝神农之书,无不通晓。《陈旉农书》的体系,就是在六经、诸子、释道、黄帝、神农,尤其是《易经》的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农书。

  宋人洪兴祖在《陈旉农书•后序》中说:“西山陈居士,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往往成诵,如见其人,如指诸掌。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卽种药治圃以自给。绍兴己巳,自西山来访予于仪真,时年七十四。出所著《农书》三卷,曰:‘此吾闲中事业,不足拈出,然使沮溺耦耕之徒见之,必有忻然相契处。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先圣之言,吾志也;樊迟之学,吾事也。是或一道也。’”这位洪兴祖是丹阳人,时任真州(今仪征)知州。洪兴祖显然对陈旉的《农书》非常赞赏,乃至“读之三复”,并亲撰《仪真劝农文》附于书后。然后将它雕刻成书,广而传之。初刻本错字较多,五年后重新校改,以正其讹。到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安徽新安人汪纲再次刊印。到明代,此书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时该书被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在陈旉的时代,读书人都冀图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而陈旉却躬耕西山,过着种药治圃、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这固然和当时的社会动荡有一定关系,但根本上取决于陈旉自己的人生志趣。一般士大夫不屑于务农,陈旉却终生致力农桑;一般士大夫要为圣人立言,陈旉却全力专注于农事。因为有了这位奇人,才有了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记载江南农业科学技术的《农书》。

  陈旉是一位非常自负的学者。他的《农书》与记述北方农业技术的《齐民要术》本是传统农书中南北辉映的两颗明星。但陈旉在其书《序》中对《齐民要术》作了尖锐的批评,说它“腾口空言,夸张盗名”。陈旉在自己的书中,也绝不引用《齐民要术》等前代的农书。清人《四库全书总目》批评《陈旉农书》“殊不及《齐民要术》之典核详明,遽诋前人,殊不自量,然所言亦有合理者”。陈旉尽管自负,但重视实践,他在书中所论都是经过实践证实的。

  陈旉淡泊仕途,但关心农事。他对当时江南的农业科术进行了总结,《农书》反复突出一个“宜”字,全书大部分篇章以“宜”字命篇,如《财力之宜篇第一》《地势之宜篇第二》《耕耨之宜篇第三》《天时之宜篇第四》等。陈旉只是布衣学者,要想推广自己的学术,只能求助于当政者采纳和推行他的书:“自念人微言轻,虽能为可信可用,而不能使人必信必用也。唯藉仁人君子能取信于人者,以利天下之心为心,庶能推而广之。”(《陈旉农书•序》)幸而,他遇到了洪兴祖这位伯乐。而这一年,陈旉已经年逾古稀了。他的辞世,当在此之后。

  《陈旉农书》,堪称现代生态农业雏形

  《陈旉农书》全书三卷,二十二篇,共一万两千余字,篇幅不大。上卷总论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中卷谈耕牛,讲述耕畜的饲养与管理;下卷谈蚕桑,讨论有关种桑养蚕的技术。三卷合一,构成了一个整体。

  上卷是全书主体,占了大半篇幅,主要讲水稻的种植技术。仅仅是整地,陈旉就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作了全面的论说,对高田的记载尤为详细。他说水塘边的堤可以种桑,水塘可以养鱼,水塘里的水可以灌田。这种农、渔、副同时发展的眼光,几乎有了现代生态农业的雏形。陈旉强调传统中国农民的“因地之宜”的主张,同时倡导人的进取性与能动性。对一些质量差的田,陈旉注重对其进行改造。在水稻育秧技术上,陈旉确立了适时、选田、施肥、管理四大要素。同时重视中耕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没有杂草,也要耘田。书中还对“烤田”技术作了描述。所谓“烤田”,就是在水稻分蘖末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并改善稻田土壤通气和温度条件,排干田面水层进行晒田的过程。通过这一措施,土壤水分减少,促使植物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陈旉农书》对于这一农业技术的论述,比《齐民要术》更为先进。

  中卷是讲述耕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因为牛是农耕的主要动力。在古代农书中,《陈旉农书》是第一次以专篇来讨论耕牛问题的专著。

  下卷是讲述植桑种麻,其中特别推荐桑麻的套种。在古代农书中把蚕桑作为农学重点问题来讨论,也是陈旉的首创。

  在陈旉之前,关心农学的学者多把眼光投向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陈旉作为南方人,则把眼光专注于南方的农事。因为他博览群书,又亲自实践,所以他的《农书》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鲜明特色。

  陈旉强调天时、地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认为人应当掌握“天地之时利”,为生产服务。他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能违反的,靠偶然、侥幸是不行的,即“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这样,陈旉在许多农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之处。例如他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就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的种类不一,肥力的高低不同,但都可以改良。他认为前人所说的“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的观点并不正确,提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

  陈旉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的见解。在《耕耨之宜篇》中,他说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水稻田等四种类型,对整地和耕作的要领叙述尤为详尽。在《耕耨之宜篇》中,他谈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领,强调水稻要培育壮秧。此外,对养牛和养蚕的论述,也都反映了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陈旉对自己的书极其重视。他在再版的《跋》中说:“此书成于绍兴十九年。真州虽曾刊行,而当时传者失真,首尾颠错,意义不贯者甚多。又为或人不晓旨趣,妄自删改,徒事絺章绘句,而理致乖越。是书也,将以晓农事之大,使人人心喻志解。今乃反惑其说,使老于农圃而视效于斯文者,方且嗤鄙不暇,其肯转相读说,劝勉而依仿之耶?仆诚忧之。故取家藏副本,缮写成帙,以待当世君子,采取以献于上,然后锲版流布,必使天下之民,咸究其利,则区区之志愿毕矣。”此后《陈旉农书》多次再版,但鲜有学者做专门研究。近世学者万国鼎对《陈旉农书》作了认真研究与解读,不但对原著进行校勘、标点和注释,还作了语译。农业出版社于1965年出版的万国鼎校注的《陈旉农书集注》,是《陈旉农书》较好的读本。

  评论,《陈旉农书》开创了新的农学体系

  论者认为,《陈旉农书》从内容到体裁都突破了前人的樊篱,开创了一种新的农学体系。它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完善有重要意义,对于实际生产更有指导作用。

  《陈旉农书》对完整的农学体系的追求,在上卷的内容与篇次安排上有充分的表现。上卷十二篇,篇篇之间,层层递进,构成严密的体系。每篇都叫什么“宜”,“宜”就是合适、相称的意思。农业是人类的事业,所以《陈旉农书》第一篇《财力之宜篇》,就强调生产的规模要和财力、人力相称。陈旉说:“贪多务得,未免苟简灭裂之患,十不得一二。”他引用当时扬州谚语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从而提出“农之治田,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则丰穰可期也审矣”。这一篇看似着眼于财力,但落脚点在耕地面积的大小。而耕地除了面积大小之外,还包含其他因素,如地势。于是接着就是《地势之宜篇》,谈土地的规划利用。地势的高低不仅影响土地的利用,同时影响到耕作的先后和翻耕的深浅,于是接着是《耕耨之宜篇》。因为耕耨有先后之别,又引出《天时之宜篇》,指出:“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在此基础上再来谈各种农作物的栽培,于是有了《六种之宜篇》。庄稼种得好坏有赖于人,故农家居处要靠近农田,便于耕作,所以接下来是《居处之宜篇》。居处远近固然要紧,真正提高土壤肥力还靠施肥,所以下面是《粪田之宜篇》。谈到对土地的治理,也就自然谈到人事,甚至鬼神。于是有“节用”(勤俭节约)、“稽功”(奖勤罚懒)、“器用”(物质准备)、“念虑”(精神准备)、“祈报”(敬事鬼神)等篇。但农业问题归根结底是技术问题,于是书中有两篇专论水稻田间管理和水稻育秧技术的《耕耨之宜篇》和《善其根苗篇》。一步一步深入,逻辑严谨,构思细密。

  学者认为,在《陈旉农书》以前,《齐民要术》是在所有农书中影响*的。唐初李淳风作《演齐人要术》,是对《齐民要术》的进一步推演。唐末韩鄂作《四时纂要》,大量引述《齐民要术》。北宋时,皇家藏书馆崇文院正式刊印《齐民要术》,颁发各地,作指导农业生产之用。但《齐民要术》是在南北分裂的北魏产生的,虽然对南方植物也有记载,但主要是黄河流域农业经验的经典之作。农业有强烈的地区性,而以淮河、秦岭为分界线。如果把《齐民要术》所载农业技术搬到南方,必定格格不入。在江南农业发展起来以后,这种矛盾格外突出。长江下游的江南经济在唐以后举足轻重,所谓“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宋代江南的农业最先进,所以以北方旱地农业经验为依据的《齐民要术》在理论上显然滞后了。

  谁能反映江南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新经验和新成就呢?这个使命正是由扬州人陈旉的《农书》来承担的。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lhq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