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国际商报 阅读数:
在非洲西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带上,“中国农业技术”正在改变格格杜垦区农场原有的种植方式和农业面貌,“格格杜”已成为科特迪瓦优良稻种和农业现代化的代名词,成为代表着科特迪瓦先进农业水平的“稻米之乡”。
援科格格杜垦区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是中科两国政府1983年建交后的第一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为止*的农业设施和技术合作相结合的项目。该项目位于戈河中上游的原始丛林内,500公顷的开垦土地划分为三个灌区,分配给周边近千户农民,直接安置外来就业人口数千人。作为该援科项目的实施单位,辽宁国际合作集团自1989年开始已持续近30年开展各项援助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稻种开发与推广,水稻种植和农机操作技术传授等方面均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建立和带动了当地较为完善的水稻产业体系。
多年来,辽宁国际合作集团援科项目组始终驻扎在格格杜垦区的工作前沿,与国内专家和当地群众一起进行水稻种植探索。在水稻栽培技术培训方面,项目组有效利用格格杜在新品种选育示范和农机方面的优势,在当地组织了大量内容丰富、实用的培训活动,30年来共培训科方政府官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农民达2000余人。这种“授之以渔”的援助方式,促使当地人自主掌握相关技术,保证了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持续促进。
作为中科两国重要农业合作平台,格格杜承载着振兴科特迪瓦水稻发展事业的重任。援科项目组不断加强新品种和水稻栽培技术成果的推广,以惠及更多当地农民。通过与科国水稻局和农业技术发展署合作,格格杜垦区的优良稻种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目前,在科国审定的两个中国品种CG11和CY2已推广到科特迪瓦所有水稻种植区,推广面积正逐年增加,已成为当地主栽品种。项目组最早引进的黑稻品种—CBI,是科国*黑米品种,经过水稻局和农业技术发展署在科全国推广,也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此外,应科特迪瓦水稻局要求,项目组每季为科水稻局提供2吨两个新品种原种,用于繁育50公顷良种田,生产出200吨良种,可满足科国5000公顷稻田用种,而农业技术发展署也通过与项目组合作在格格杜垦区每年生产4000公顷稻田用种。经过科水稻局和农业技术发展署两大官方机构的持续推广,中国水稻品种CG11和CY2的种植面积超过科特迪瓦总体水稻种植面积的15%。同时,通过科民间机构(农协、合作社、经销商等)的推广,在项目组所在地迪沃省及周边地区,中国品种所占比例达80%以上。
长期对科农业技术上的支持,快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第九期技术合作期间,格格杜垦区盘活了原有的3家大米加工厂,主要经营CY2、CG11和黑米CB1等中国品种;新增一所大型大米加工厂,其员工多达20余名,每周有30吨大米销往首都阿比让市。项目组驻地至垦区试验田之间长达20公里道路的两侧周围,已经形成了6个有规模的自然村落,而且外来居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从原来的一两千人迅速增长到数万人。受地理位置限制垦区附近交通不十分通畅,随着水稻产量迅速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收入也因此得到了迅速提高,当地的农村经济和农贸市场也得以活跃起来。现在项目组驻地公路旁的三个自然村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重镇,还成为OGOUDOU县政府的所在地。以垦区为中心向外拓展,周边的原始丛林和荒芜土地也逐渐被开垦出上万公顷的咖啡、可可、棕榈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成为了科迪沃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出产地。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