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每周农讯 >  团队联手攻克玉米机收难题

团队联手攻克玉米机收难题

畜牧家禽网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项目“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行。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协同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植保所、农产品加工所、信息所和南京农机化所等6家单位的8个创新团队共同承担,以自有的优良品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加工、信息等创新技术为主体,结合佳木斯地方特点和实际需求联合攻关,引导当地现代玉米生产发展方向,推动玉米现代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我最关心的还是玉米籽粒含水量的问题,如何在不损失产量的条件下把籽粒的水分降下来?”在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的长寿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提出了这个问题。

  据了解,玉米籽粒含水量过高,机械化收割时破碎率会明显上升,并且在储存时也容易发生霉变造成减损,影响种植效益。针对这一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员给出了答案,“根据最新的机收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测产结果,我们通过对30个不同生育期品种的筛选,确定机收时籽粒含水量降到25%~30%即可,像富尔5112、登海H889等几个品种的含水量都可以达到28%以下。”

  籽粒机械化收获,不仅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还能避免晾晒和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变和损失,是我国转变玉米生产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团队从限制籽粒收获的质量入手,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时期的收获质量测试与籽粒脱水特征研究,构建起了从品种、种植、植保、机械粒收、烘干到收储为一体的技术体系。

  李少昆介绍,“跟传统生产比,机械粒收需要建立全新的栽培理念。通过选用早熟、脱水快的品种,以生育期换水分,实现籽粒田间直接收获并降低烘干成本。”

  既然是早熟品种,生育期也较短,如何保证产量不降低?为此,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密植”技术试验。通过增密种植,以密度换产量;将增密种植、高质量群体调控为核心的高产栽培与以机械粒收技术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相融合,实现高产高效协同提高。

  研究人员说,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提升的主要手段。当然,也会带来早衰、倒伏等一系列的问题。团队选择了3个不同类型品种,设置3个种植密度(5000、6000、7000株/亩),按照大田生产进行田间管理。研究发现,光、温生态资源决定了品种和*密度,如何实现光、温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最为关键。“我们选用德美亚系列的品种,每亩栽培6000株,通过高效的田间管理,最终每亩产量超过900公斤,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同地区农户们亩产的平均水平。”李少昆说。

  为了应对“密植”带来的整齐度降低的问题,项目研究团队想到了给种子“分级”的办法。作科所副研究员谢瑞芝介绍说,“把市场上的种子,按照籽粒大小给它分为大、中、小三类,与没有经过分级的种子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关键生育期的植株形态、物质积累情况和整齐度,评价各指标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分级能够明显提高玉米群体整齐度和产量,是一项惠而不费的增产技术。”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lishiyu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