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致富经 >  甘肃漳县:蜜蜂养殖铺就“甜蜜”脱贫路(图)

甘肃漳县:蜜蜂养殖铺就“甜蜜”脱贫路(图)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阅读数:

  甘肃省漳县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利用天然草原面积大、蜜源植物丰富的资源禀赋,因时制宜扶持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通过“政府谋划推动、科技服务支撑、群众抱团发展”等方式,大力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引领贫困户通过勤劳双手摆脱贫困。

  目前,全县已发展中华蜂养殖协会1个、中华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注册“立桥山牌”、“漳东梦牌”等土蜂蜜品牌9个,带动贫困村65个,发展中华蜂养殖户2850户,带动贫困户1920户,蜂群规模达3.35万箱,年产蜂蜜17.6万公斤,实现产值2010万元,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甜蜜路”。

  紧盯科技培训抓服务

  漳县统筹10个合作社建成中华蜂养殖技术示范基地4个,强化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开展技术推广实训,将传统的中华蜂土法养殖(“杀蜂取蜜”)转变为活框养殖,对蜂箱木料材质、规格尺寸、蜂王品质等都作出了精确要求,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了蜂蜜品质和产量。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邀请国家蜂产业试验站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盐井镇立桥山村及前进村、东泉乡黄河村等土蜂养殖基地对蜂农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建立人才联系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中华蜂养殖人才示范带动作用,采取“人才+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积极引领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中华蜂养殖。组织技术骨干赴各乡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将培训班举办到养殖户家门口,让养蜂农户学到人工育蜂王、分箱技术等科学养殖“真经”。组织相关人员赴两当和岷县养蜂基地“取经”,将学成归来的学员组成中华蜂养殖技术服务队,针对养蜂户开展养殖技术上门服务。

  目前,已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蜂养殖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户58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3430人次,发放中华蜂养殖技术资料9500余份。

  紧盯产业链条抓效益

  该县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动员组织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实现联户养殖、订单生产、统一装罐、统一收购,并拓宽超市、电子商务等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盐井镇成立1个中华蜂养殖协会和9个中华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立桥山、甘弯寺土蜂养殖基地,注册“立桥山牌”、“甘弯寺牌”2个土蜂蜜品牌,对会员蜂产品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打造全产业链式养蜂产业,养殖规模从2016年底的9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450余户1030余箱,其中贫困户110户。东泉乡成立了中华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林泉村、本本湾村、黄河村、土司门村建成“双育双富”扶贫车间4处,打造甜蜜产品交易中心、蜂产品体验店,形成以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扶贫产业链,带动全乡9个村30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户80余户)发展养蜂甜蜜产业。

  紧盯贫困群众抓增收

  该县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目标,抢抓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机遇,通过加大资金扶持、组织能人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扶持壮大中华蜂养殖产业。坚持“到村到户”原则,强化项目资金支持,今年已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46.5万元,带动11个乡镇、52个村、825户贫困户发展中华蜂养殖。2017年扶持贫困户247户,每户引进中华蜂5箱,购置蜂箱15个,配备蜂衣蜂帽、割蜜刀、摇蜜机等机具各1套,户均落实帮扶资金0.8万元。2018年依托中华蜂养殖协会和合作社,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扶持的825户贫困户户均落实养殖5-10箱中华蜂,年收入达0.5-1万元。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ljy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转发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