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大众日报 阅读数:
莱芜按照“农民自觉自愿,流转有偿依法”原则,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新路子——□ 本报记者 马景阳本报通讯员 李伟人均不足一亩地,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集约化程度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效益的提高。近两年,莱芜市在“农民自觉自愿,流转有偿依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流转的路子。
魏广庆的困惑:土地成了鸡肋?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农民魏广庆告诉记者:种地解决的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农民有活干,有饭吃,没钱花。但出去挣钱,地就要撂荒,又舍不得。
大王庄镇是个山区镇,人均耕地只有0.79亩。前卞庄村64岁的王胜堂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赶上风调雨顺,自家的薄地种麦子、玉米和地瓜,扣掉农药、种子、化肥、浇水的钱,不算工夫钱,一亩地一年下来只能收入400—500元。”
土地不流转,农民就只能束缚在狭小的土地里,变幻莫测的市场常常让农民一筹莫展。
王胜堂说,村里年轻力壮的都出去了。有的进城做买卖,有的到企业打工。剩下的,就是他这样的老弱病残。“要知识没知识,要力气没力气。地要是不流转,都得撂荒!”
柳建增的无奈:土地不流转就没法建生产基地莱芜万兴果菜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柳建增告诉记者:“这几年,农产品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主要是欧美、日本等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标准,仅生姜就有300多个标准。哪怕有一户使用农药,就会影响整个农产品的出口。”
刚刚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莱芜生姜,深受欧盟、美国、日本等客商的欢迎。但是,一家一户的姜农习惯了用农药杀虫、化肥催产,要改变他们的种植习惯,又谈何容易?
早期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受制于土地政策和农民的观念、种植习惯,只能是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再进行加工。后来有了“订单农业”,农民按企业的要求种植,但这些方式有个*的难题:企业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管理缺乏可控性。
“谁能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双眼圆睁紧盯着每个农民?”柳建增说。
要确保生产过程不出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连片开发,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
但规模如万兴这样的大企业,也没有能力、精力和一家一户的农民洽谈土地转包的问题。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解难题莱芜市政府顺应规模化经营的趋势和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愿望,稳步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8月1日,记者走进大王庄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滚动的电子大屏幕上,待流转土地和已流转土地的户主、所属村庄、土地性质、亩数、价格一目了然。想流转土地的农户,可现场登记,土地流转中心免费给待流转的土地找“婆家”。
有政府当“红娘”,大王庄镇的土地流转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规范、由零星到规模的转变。今年以来,共流转土地16宗、面积1900亩。
大王庄镇党委书记赵春培说,通过土地流转,农业龙头企业明显增多,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今年就有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莱芜市民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大王庄镇建起了50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出口企业莱芜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在小王庄村建起了300亩的辣椒种植基地。过去,小王庄村一亩地纯收入五六百,流转给泰和食品公司后,一亩地的租金多的达到1600元,少的也是700元。村里还有100多名劳动力进入泰和食品公司就业,年龄大的,文化水平低的,就干季节工,每天三四十元。农民收入几倍、十几倍地增长。
柳建增说,有了“自己”的基地,可以放手投资进行基本设施建设。他们从800户农户手中流转过来了2500亩土地,建立起标准化种植基地,不仅生姜质量有了保证,到他这里打工的300多农民,每年还从他这拿走600多万的工资;与此同时,生姜出口价格每吨提高了800美元!
还是这些农民种这些地,但在柳建增手里,每亩增收1500多元。
目前,莱芜已成立了市、区、镇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0%以上的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点。截至6月底,全市耕地流转面积已达1.5万多亩。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