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为了将蔬菜运出大棚,以前,菜农们都是肩扛手提,采摘一次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不说,而且还磕碰到蔬菜。而现在,圣城街道曹家村的郑先生再也不用费力搬运,一个悬在半空的“滑车”将他的双手“解放”出来。而郑先生的这个“宝贝”也不是他的“专利”,几年前,他还不知道有滑车这个东西。
“滑车”使运菜、浇地不用全家上阵
“滑车”有多好?郑先生打开了话匣子:“100米的大棚装一个滑车才200多元钱,却省了大力气,以前摘完菜外运是个烦心事,现在一个人都能轻松应付了。”回想起以前运菜时全家上阵,郑先生说,滑车的好处不仅如此,“浇地施化肥也帮了不少忙,以前浇地必须两个人,一个浇水一个施肥,现在‘滑车’帮着‘搬’化肥,一个人就能包圆了。”
而这么好用的“宝贝”却是个“外来户”,它的发明者是李二村的菜农白学亮,发明滑车已经有七年了。
发明人放弃专利技术迅速传播
在白学亮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了他制作的滑车,“其实这项技术在2003年就申请了国家专利,而且还有个挺文的名字:‘移动支撑钩’。”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白学亮最后放弃了该项专利,“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手里抓着这个专利,技术就拓展不开,很多农民也得不到实惠。”
在白学亮放弃专利后的几年时间里,“滑车”这项技术迅速就在周围村庄传播开来,白学亮说:“在化龙、文家一带,光我推销的就能覆盖60%到70%的大棚,再加上其他人销售的,当地90%以上的大棚都在使用这种设备。”据其介绍,其他地方的菜农,虽然都了解了滑车的好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安装。
小小滑车成了点金石
“其实这门技术一点都不难,只要掌握基本的电焊技术,都能做得出来。”白学亮介绍道,“在很多村里都有人制作‘滑车’,只要能给菜农们带来实惠,我就很高兴。”
据白学亮介绍,从发明该项技术起,仅2007年一年就销售出设备300多套。这使得很多掌握一定焊接技术的农民在家做起了“滑车”生意。在圣城街道曹家村就有两名村民专门制作“滑车”,“他们原来都干过电焊工,对这套东西摸得很透,附近很多村的大棚种植户都来订购。”该村的郑先生向记者说道,“我两个棚里有‘滑车’,其中一个是本村的师傅安的,另一个是白学亮制作的。”
菜农照着葫芦画瓢
“自从我取消专利后,不光很多人做了这门生意,还有很大一部分菜农自己买材料,自己安装,因为原理简单,很容易就能被一般菜农学会。”发明人白学亮介绍道,“再找几个帮手,一天就能装上。”
孙家集街道北马疃村的付先生就自己制作了一个“滑车”,“以前我们村没有这种设备,有一次在邻村发现有人使用,非常方便,就打听到了李二村的白学亮,从他那买了材料,找了四个人帮忙,一天就装好了。”据其介绍,附近很多村民都是自己制作的,“买来滑动车,钢丝,滑轮等,除了往大棚墙体上打个眼之外,其它工作对我们这些经常在大棚上爬上爬下的菜农来讲,非常容易完成。”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