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病虫防治 >  龙眼丛枝病

龙眼丛枝病

畜牧家禽网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一、症状

  嫩梢、叶片及花穗均能受害,并表现明显症状。病梢上的幼叶狭小,淡绿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呈筒状;严重时全叶呈线状,烟褐色。成长叶片的叶面凹凸不平,叶缘常向叶背卷曲皱缩,叶尖向下弯曲;叶脉淡黄绿色,呈明脉现象,脉间叶肉呈现不定形、大小不等的黄绿色斑驳。小叶柄往往扁化,稍变宽。有时在枝梢上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畸形病叶,或在同一枝条上可见到春、秋梢表现明显畸形叶,而夏梢却往往生长正常,不表现症状。病梢上的各种畸形叶,不久干枯脱落,成为秃枝。发病严重的植株,新梢丛生,节间缩短,顶部有各种畸形叶片,当病叶脱落以后,整个枝梢呈扫帚状,故有丛枝病、鬼帚病、扫帚病之称。花穗受害,节间亦缩短,丛生成簇状,花朵畸形,膨大,数量多,褐色,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病花发育不正常,常早落,不能结实。偶尔能结l一2个果,则果小,肉薄、味淡,不堪食用。病穗干枯后不易脱落,常悬挂于枝梢上。

  二、病原

  本病是由龙眼丛枝病毒(Longanwitchesbroomvirus)侵染所致。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为12×l000毫微米;只存在于寄主筛管内,多数是许多粒体聚集在一起,少数是单独存在。其后又从病枝梢皮内、病叶的叶柄和叶脉中,分离出1种球状粒体,大小约为40一70毫微米。究竟哪一种粒体为本病的病毒粒体,有待进一步研究。亦有根据症状表现为病原可能是类菌原体,尚待深入研究。丛枝病毒的寄主范围除龙眼外,人工接种尚可侵染荔枝。

  三、发生过程

  本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染,用2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约经7-8个月的潜育期就可发病。种子可能带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有病的苗木、接穗和种子的调运。福建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病毒组试验研究证明,龙眼鬼帚病自然传病介体昆虫是荔枝靖象和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蜡象1-2龄若虫不能传病,但3-4龄石虫的传病率高达18.8%一45.0%,成虫寿命长,能飞翔,其传病范围和传病时期均超过若虫。荔枝焙象成虫和若虫每年6一11月,均能传播此病。龙眼角颊木虱成虫传病率为22.3%一37.8%。

  四、发病条件

  通常幼龄树比成年树容易发病。高压苗比实生苗发病率高。龙眼各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红核仔、牛仔、大粒、赤壳、油潭本、普明阉、福眼、蕉眼、花壳、气龙岭等品种均较感病;而信代本、东莹龙眼等则较抗病或耐病。果园管理不良,荔枝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多,树势衰弱的植株,容易发病。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lingxia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