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黑龙江日报 阅读数:
乘车赶往海伦市祥富镇的杨延秀,这次参加科普大集是以“科技专家”的身份为当地农民讲课的。
身为依兰县迎兰乡无公害玉米协会会长的杨延秀,在车上与其他5个“农业科技大王”一起讨论马上要对农户讲的课程内容。“啥专家不专家的,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是多种了几年地,有点经验而已。”年近六旬的杨延秀中气十足地对记者说。
到达祥富镇时,已经有100多个农户等在那里了,来听课的农户没想到专家杨延秀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大家想听点啥?咱们就唠点啥!”“咱这儿的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有多少?”杨延秀问道。“海伦是大豆之乡,俺们种大豆的面积大,玉米没种多少。”有人回答。“可从去年的收成和效益看,还是种玉米赚钱啊,今年我想改种玉米。”有人小声嘀咕着。这时,杨延秀笑着接过话茬:“我就是种玉米的,和大家一样是农民,不是啥专家。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玉米的品种选择、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行不行?”几句话打开了当地农户的话匣子,“行!咋不行呢,我们就想听这个呢!”
去年种过玉米的农户站起来说:“去年我种的玉米大面积倒伏,啥原因?”杨延秀说:“俗话讲‘稀倒谷子,厚倒高粱’。这玉米和高粱一个样,种植密度大了可不倒呗,所以种玉米不要过密。还有一个可能原因就是施肥不合理。你们钾肥用多少?”“110天的生长期,我们用不了大半袋。”农户答。“这可不行,钾肥用的太少了。”杨延秀说。
之后,又有农户提出:“杨专家,能讲讲大豆吗?”杨延秀说:“这大豆,施肥是重点,跟我说说你们怎么施肥?”“还能咋施,就是把肥放地里呗。”一个汉子说。“那你的意思就是‘一炮轰’吧。”杨延秀说,一句话逗笑了在场所有人。“就是这个意思,杨专家。”那个汉子笑着答。“施肥也有讲究的,可不能一次性就完事了,得追肥。”杨延秀说。
针对有人提出因为大豆不高产要换种子的问题,杨延秀说:“玉米种子可以一年一换,因为它是杂交种。大豆就不同了,一个品种种好了,可以用上几年,没必要年年换,这人还水土不服呢,种子也得给它段适应时间。”
“要抓住适宜的播种时间。”“管理要跟得上,病虫害防治别松套。”“不管种啥,种子还是要选优质品种,肥料也要选好的、选正规的买,别心疼钱,价钱贵点疗效好啊。”……对于当地农户提出的问题,杨延秀一一解答。这嗑唠着唠着,两个半小时就过去了。临走前,大家围住了杨延秀,“杨专家,把你刚才说的叶面肥配方,给我们写下来吧。”
回来的路上,省科协科普中心工作人员李晓初对杨延秀说:“老杨,你这个‘全国科普带头人’可没白当啊,这嗑唠得一套一套的,农民是真爱听!”其实,这仅仅是今年我省科普大集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不仅仅杨延秀,还有赵玉行、陈敬义、付景兴、高瑞坤、魏成刚……这些农民出身的“农业科技大王”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分别深入到海伦市各乡镇,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传授棚室蔬菜、肉牛养殖、马铃薯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
今年的“科普大餐”让当地农民喜上眉梢,不仅现场宣传还进村进户指导。而同时启动的“农业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在全国尚属首创。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植结构,采取农民点餐、专家下厨的形式分别配送不同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科技资料,为农民量身打造“农业科技致富套餐”,从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也是“杨延秀们”在讲课时选择了如此与众不同方式的原因。省科协主席马淑杰说:“农民点餐,专家下厨,针对农民提出的具体问题,专家们给出‘配餐菜单’,真正为农民生产技能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