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数:
“我是地道农民,没上过几年学。”4月18日中国网络媒体菜乡行走进山东寿光三元朱村,中国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王乐义对我们说了这么一句话。
随后他诉说的故事,让我们感受这个自称农民的人,实际上却是一个真实的科技狂人,他创造了属于农民兄弟的科技奇迹。
奇迹的创造并非他对科技多么的精通,而是他对科技孜孜不倦地的追求。
正是这个人,这种追求,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经过数百次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在1989年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当年棚均收入2.7万元,引发了中国蔬菜生产领域的“绿色革命”,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这不能说是偶然,应该说是一种坚持,一种信念,让王乐义走向了成功,让寿光一跃成万众瞩目的蔬菜之乡—中国菜都。现如今三元朱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6000余元,家家户户住楼房,开着汽车去种大棚。
一身补丁装 感动大学校长
1978年9月,三元朱村党支部改选。王乐义被全村党员推到了台前,接下了这个穷摊子。
“当时村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首要的问题就要让大家先吃上饭,但村里有些地压根就不产粮,种点啥才能成事呢?”最后王乐义拍板,去问问农业大学教授,请教请教科学家。
请教之路并不顺利,“门卫看我装穿得破破烂烂,说要见校长,就是不让我进”,后来王乐义想,“不让进,俺就再门口等,不信校长不出来了”。
正是这份坚持,他见到了农业大学的校长,校长见到他时说,这么都年来第一次见一个老农民来见教授的。后来校长给他介绍了一个资深的农业教授。
“在教授的指点下村里的实现了温饱”,这也让王乐义更加笃信,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能走上致富路。 “温饱后下一步我们领导班子就是想着如何领着大家富起来”,王乐义瞄准了反季节蔬菜种植。
一个不断尝试的七旬老人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学习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王乐义上北京、跑东北,先后去了多个省市,大大小小的菜棚、温室看了不知多少个。
王乐义经过多次技术革新,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据媒体报道,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黄瓜上市时,开秤每公斤20元还供不应求。
这条致富路被迅速的推广开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寿光成为中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农民的腰包也鼓了,王乐义达成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要让村民们都富起来。
而今不仅仅是三元朱村,整个寿光市的农民都因此富了起来,随着技术的推广,全国多地农民因此富了起来。
年已七旬的他没有因此满足,采访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农业科技,谈起大棚里又上了什么新技术,他异常兴奋。
菜农王大叔告诉记者太阳能光伏板的新式大棚就应用了新技术。大棚采用太阳能发电,一个大棚的发电量能满足提水、卷帘机、等生产用电。 “棚内还安装了摄像头,一旦作物出现了毛病自动拍照,照片通过网络传到专家那里,专家就能做出诊断,应该如何处理”,王大叔说。
目前蔬菜安全问题是王乐义最近琢磨的课题,“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是我们责任”。
他打算在全国筹建“乐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的是想通过基地带动,在全国撒下生产安全蔬菜的种子。“每个示范基地基地的选取和生产都有严格要求,土壤、空气、水质、管理都有统一标准”,同时还要保证每家产的蔬菜通过可以科技手段都是可以追溯的,确保绝对安全。
一个热衷推广科技的中华达人
熟悉乐义书记都知道他对科技却一往情深。也正是凭着对科技的痴迷和执著,小学还没毕业的他,自己也成了一个科技专家。 他同时也是一个热衷传播技术的人,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走上小康之路是他的目标。
他给三元朱村定了一个规矩,凡是贫困农民来这里学习大棚技术的,吃、住、学全部免费。 现在,三元朱村仍有100多人常年在外地传授蔬菜种植技术,有多人被聘为当地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副县长。
这么多年过去了,载誉无数的他仍然坚持着他的路,在探索科技兴农的路上这个科技狂人一直都在。(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