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阅读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一大批科技成果的问世并规模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成果斐然,支撑河南农业跨越发展
科技强,农业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积极探索,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河南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2003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8项,其中*科技奖励10项,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国家奖获得数量处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通过审(鉴)定的各类农作物品种171个,其中国家审(鉴)定品种59个,国审品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领先水平。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授权45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件。争取到*项目200余项。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7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130余部。
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有力地支撑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2003—2008年连续6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2.1亿多亩,增产小麦41.7亿公斤,带动产区农民增收59亿元,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玉米育种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了郑单18、郑单19、郑单136、郑单958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成功解决了品种耐密能力低、综合抗性差等技术难题,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2003年以来连续9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建国以来年种植面积*的玉米品种,累计推广4.9亿多亩,显著提升了我国玉米产业的整体水平,累计增产玉米270余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280亿元,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花生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远杂9307等系列花生新品种,年度种植面积覆盖全省50%以上,推动我省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500万亩以上,开创了河南省花生生产新局面,促进河南成为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第一大省。育成的远杂9102花生新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些高度物化的高科技种子,为河南粮食生产连续6年过千亿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面向生产实际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检测工作的“快速、简便、高效、敏感”,先后研制出20多种快速检测试纸产品,研发产品获国家专利15项,国家新兽药证书2项,大大提高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构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十字花科作物的育种效率,被权威专家誉为“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发明了“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使工效提高了150倍,亩生产成本降低460元以上,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
推动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三农”增产增收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利器”,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则是“发射架”,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落地开花,在生产上得到应用,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河南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2003年以来,通过建设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点)、创建粮食高产示范方、实施成果示范推广、科普及适用技术项目、开展科技服务与培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提供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成果送到农民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常年组织2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80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等3个综合示范基地、100多个单项示范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平均每年创建不同类型的粮食高产示范方80多个,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累计示范推广种植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5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依托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参与 “600行动计划”、“450行动计划”、“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粮食稳产保收行动计划”等,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开展科技指导与服务,每年组织近300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工作。2003年以来,实施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350余项,建立省科普综合示范点5个,举办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班2800余场次,培训农民41.2万人次,推广普及新成果、新技术403项。这一切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河南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引领科技创新不断深入
为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任务,认真审视和重新调整院内在粮棉油、肉蛋奶、瓜果菜、烟草花、茶药菌等方面的科研方向任务和学科研究布局。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根据生产形势的变化对研究方向和重点内容,超前谋划研究,科学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及时做出调整,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从而使预期成果对支撑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积极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坚持把科研条件升级作为主要突破口,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投资12亿元建设了占地近6000亩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成了一座面积为35000m2的综合实验楼,承建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5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研究平台。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广施良计打造人才高地,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了16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设立5000万元院级科研专项资金,实施了“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培养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中原学者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动力”必须贯穿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切实重视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前进的步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积极推动“三化”协调发展,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和推动新型现代农业化发展提供科技引领与支撑。一是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四项行动”,以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实施“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行动”,主要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简化栽培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生物灾害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施“高效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增强行动”,主要开展园艺作物与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等;以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施“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行动”;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行动”,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科技推动力。二是实施“521”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全省创建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基地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