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疾病防治 >  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防治

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防治

畜牧家禽网  来源:阿里牧 阅读数:

  (一)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长白猪、哈白猪咬尾咬耳症较多,地方猪种较少见,母猪比公猪要多。体重18~80千克的猪最易发病。主要多发于每年的1-3月和8-12月。
  2.环境因素。猪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蓄积;猪圈潮湿引起皮肤痒,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引起啃咬;光照过强,猪只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而燥烦不安引起咬尾。
  3.营养因素。一是饲料营养水平较低,蛋白质含量不足,氨基酸不平衡,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或纤维素缺乏等不能满足猪只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饲料品种单一,搭配不合理,加工不当等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和营养不平衡。
  4.管理因素。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相互拥挤;猪舍内饲槽和水槽数量不足,设置位置和高度不合适,不利于猪只采食和饮水;合群不科学,猪群整齐度差,造成大欺小,强欺弱;猪舍卫生状况较差;猪只活动频繁,无法充分休息等均可造成猪咬尾的发生。
  5.疾病因素。如猪狂犬病、腹泻、贫血、缺乏钙、磷、铁等引发的营养代谢疾病,均会诱发猪的互咬。猪患有疥癣、球虫病、蛔虫病等寄生虫病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对其他猪产生吸引作用而诱发咬尾咬耳。偶尔出现的尾部、耳部损伤,也可能引起其他猪只的注意,易导致咬尾咬耳症。
  (二)临床表现
  受害猪的尾巴、耳朵被咬伤,伤口流血不止,严重者尾巴可能会咬掉半截。受害猪惊恐不安,不敢与猪群一起采食饮水,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如果伤口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常会引发感染,轻者出现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品质,影响猪肉质量和食用性能;重者可能造成脊椎炎,甚至引起肺、肾、关节等部位的炎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导致死亡。
  (三)防治措施
  1.培育抗应激猪品种。不同猪的品种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建立抗应激猪种群,淘汰应激敏感猪,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应激问题。生产实践表明,杜洛克、约克夏、汉普夏等与本地猪杂交的第一代猪具有较强的抗应激性。
  2.加强饲料调配。合理调配饲料营养成分,尤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适当提高日粮中蛋白质和粗纤维的含量,特别是赖氨酸的补充,食盐的用量要适当,做到饲料搭配多样化,保证营养物质的平衡而全面。饲料要科学加工调制,提高适口性。饲喂做到定时定量定位。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禁止使用各种违禁药物,饲料中不能长期添加抗生素药物。饮水新鲜洁净,温度适宜。
  3.合理分群饲养。尽量将来源、体重、日龄、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在一起,最好将同窝仔猪放置在一个群体中饲养。猪群规模适度,一般母猪以2~6头为宜,育肥猪10~20头为宜;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不宜超过50头。同一群猪个体的体重相差不能过大,仔猪体重不宜超过4~5千克,架子猪不超过7~10千克为宜。分群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应随便再分群。
  4.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利用猪舍面积,有利于促进猪的生长发育,防止猪只拥挤争斗。生产实践表明,体重在30千克以下,每头猪占地面积为0.5~0.6平方米;体重在60千克以下,每头猪占地面积为0.6~0.8平方米;体重在90千克以上,每头猪占地面积为1平方米。猪舍内饲槽和水槽数量适宜,设置高度合适,避免猪只抢食争斗。
  5.加强日常管理。猪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粪便。控制猪舍内温度适宜,光照合理。饲养人员要固定,禁止无关人员参观,不允许其他动物进入猪舍,避免各种应激的发生。仔猪出生后1~2天内进行断尾,可有效防止猪咬尾咬耳症的发生。据研究,向猪圈中投放2米长的软水管,让猪咬动,或者在猪圈一侧放盐砖,分散猪只的注意力,对防猪咬尾咬耳有一定作用。平时要搞好猪群的行为监控,发现有咬尾咬耳现象时,要及时挑出猪只进行单独饲养。
  6.抓好防疫保健。及时给猪群驱虫,防止发生体内外寄生虫病。仔猪最好在45~60天时进行第1次驱虫,以后每隔60~90天驱虫1次,使用新药“虫力黑”,方便简单,效果良好。定期注射疫(菌)苗,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在猪舍铺设稻草、麦秸等垫草,既有利于保证猪睡觉的舒适度,又能满足猪只的探究需求,分散注意力,减少咬尾咬耳症的发生。一旦发现猪咬尾咬耳,及时隔离饲养,对受伤部位立即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并涂上碘酊,同时咬伤的猪只肌注安痛定液、青霉素等药物,镇静安神、抗菌消炎,防止局部化脓感染。生产实践表明,对于猪咬尾咬耳较轻的,可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进行喷雾,每天3~5次,能有效控制猪咬尾综合症的发生。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feiyang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