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农业博物馆 >  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今朝端午又逢粽

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今朝端午又逢粽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一年一度端午节,今朝端午又逢粽。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粽子,古时候又叫“角黍”、“筒粽”,可追溯的历史漫长悠久,而且在千百年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改革创新,才形成了今日品种繁多的粽子大家族。

  要论粽子的祖先,那可要追溯到春秋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会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它“角黍”,又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与端午有了个一年一度的约会,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一味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就被称“益智粽”。除此之外,糯米中还可以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随个人喜好决定。此时,粽子开始被当做可以赠送的礼品。如果说晋代的粽子还只是在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的话,那唐代的粽子便是在外形上开始蜕变了。在唐代,粽子开始出现锥形和菱形。生活雅致的宋代人做粽子不仅“以艾叶浸米裹之”,还添加蜜饯,做出了蜜饯粽。元代时粽子的外衣已从菰叶变为箬叶,明代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开始则出现了“火腿粽子”。

  喜欢自己在家动手做粽子的朋友在调粽馅的时候要注意,做咸肉粽的话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后,再进行下一步捆包。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jml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