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在这“物博”的概念之中,还有许多的外来作物支撑着这个“博”,那么这些外来作物是以何种方式进入我国的,值得考究?
第一,可能是对外贸易的原因。古代中国就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商业贸易的记录,所以说外来作物的进入,对外贸易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中国的地理位置很适合对外贸易的进行,陆路与海路可以与西方、印度、南洋等各国贸易往来。
据介绍,在唐朝时,广州为沟通南海的孔道,有上万名阿拉伯人长期居住贸易,而成都则为西域、吐番、大理、印度之间的辐辏中心,也是著名的国际城市。而元朝的泉州更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这种交通枢纽城的出现,大大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以及各种作物的引进。
第二,可能是战争或政治因素。“战争”,在每个人心目中应该都是一个破坏性的词,对农业与人民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但伴随战争的发生,战争国之间的物种与发明是进行着快速的交流。
第三,可能是与草原民族的接触。欧亚大陆内部的宽广草原,从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经由蒙古、新疆、中亚、波斯、阿拉伯半岛、北非沿海、南俄平原,一直延伸到欧洲平原,其间畅通无阻,是游牧民族的天然舞台。这些游牧民族一方面彼此之间有很频繁的往来,一方面与其大陆边缘的农业民族有物产交换或侵略掠夺的关系,物种因而得以藉此迅速的在欧亚大陆四周传递。
第四,可能是文化扩张的结果。中国文化从黄土高原、黄淮平原之间的谷地开始发展,在生活空间扩大的同时也在与自然环境竞争着。个人与自然间的利用与被利用,造就了文化的改变,而野生植物的驯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食物以及物种的变化。而中国文化又常常因政治、社会的因素扩张,这种生活空间的扩大,常常会伴随着新物种的引入。
第六,可能是部份人有意的栽培和引进。这一点很好理解,有心人士常常会去栽培与引进新物种,以促进自己或公众的利益。例如汉武帝曾有过把外地的植物拿到长安宫苑种植的实验,其中有些成功了。这种有意的物种实验在中国的历史中记载的笔墨不少。
以上六点可能是外来作物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但也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可能。但这些作物进入我国之后已经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的气候,甚至有更好生存发展下去的态势,但我们不能光看好的一面,我们需要更好的去保护我国的每一个物种,因为在环境恶化时,物种消失的可能性很大!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