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国内综合 >  蔬菜吃错致命 辣条夺命 这些都是真的吗?

蔬菜吃错致命 辣条夺命 这些都是真的吗?

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行情深一度】“转基因蔬菜致癌,千万不要吃。”这类新闻相信大家都看过,经常会在微信会被转发。其实,像这类的新闻都是谣言。比如,《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条死了三个》这样的“谣言”借助了食物本身的话题性进入大众的关注视野。

  研究人员发现,常见的“涉谣”食品类别主要有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及转基因食品,其中多数食物跟人们日常饮食密切相关。食物越常见,相关的谣言越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分析报告指出,与公众心理距离近(即大家感觉上离自己近)的议题、尤其是可能给正常生活带来威胁的议题更容易受到关注,也容易引发转发传播等行为。“食品安全就是与公众心理距离特别近的一类议题,再加上食品又往往和人身安全、疾病养生关联在一起,更易被关注和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食品类谣言始终‘野火烧不尽’,年年月月有翻新的原因。”中大研究团队一位负责人表示。

  针对层出不穷的食品类“谣言”,相关研究团队总结出其主要造谣手法:

  一是渲染食品恶劣的生产环境和原料肮脏;

  二是强调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三是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四是在标题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进行恐惧传播;

  五是让你觉得自己生命很宝贵,对食品安全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专家建议公众,了解到这些“谣言”生成手法后,今后再遇那些“吓死人”的食品安全谣言不要再被“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给“绑架”了,多留个心眼,顺手查个资料就能让谣言现形。

  食品类谣言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方法一: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的原料

  肉制品的谣言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

  方法二: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水果蔬菜类谣言最常使用的造谣方法就是“食物相克”及夸大不当食用方式引发的严重疾病。

  如《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一文列举了10种常见蔬果不能食用的部位,其中就包括土豆皮和韭菜叶等日常食用的蔬果部位。

  方法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这种造谣方式迎合人们急于寻求健康良方的心理,把普通食物包装成具有强大保健功效的食品。

  如《妇女生孩子在坐月子时落下的所有病根都能根治的偏方》及《每天仅一勺!一个月打通血栓!还你干净通畅的血管!后悔知道得太晚了!》

  方法四:在标题打上“死亡”“疾病”等关键词

  这些食品安全类的谣言往往在标题上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镇安凉皮出大事了》《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太可怕了,晚餐决不敢贪吃了!》

  食品相关的谣言常常会与疾病相关,标题多带有“可怕”“恐怖”“致命”等唤起恐惧的词语,来激发读者的死亡恐惧情绪。

  方法五: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

  这些食品类谣言把目标群体定为成功人士,利用他们在事业成功后更注重健康的心理,以宣扬食品安全为爆点,散布食品安全威胁谣言。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zd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